游客
题文

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患客剥啄,使乙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尽力。或使乙贳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窃疑其言不,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取材于黄淳耀《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   ②剥啄:敲门声。   ③贳:(shì)赊欠、赊买。   ④爇:(ruò)燃烧。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乙阍司:看守
B.若主人令他客谢:道歉
C.窃疑其言不经:合乎常规
D.吾家以千钱之鬻:买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五六以上,能知/于其身也,耻师焉  B:不置吾周徒手行/或五十步后止
C:得金者数十钱劳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D:乙皆尽力/固知一死生虚诞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
 拉船的人才打发张乙离开,张乙向他告别并且拜谢了他很长时间,才上路。
B.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
 只因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C.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张乙)急忙从邻居那里借钱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人,过了第二天就死去了。
D.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

 张乙曾经捡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币,他拿着这些钱币在集市上大声喊叫。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D.文章写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⑴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⑵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票: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下列词语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平教谕署:委任
B.者多自免去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沮之阴:暗中,秘密
D.素大户兼并疾:憎恶、痛恨

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必修四《苏武传》)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A.来时,大夫人已不,陵送葬至阳陵 B.律前负汉归匈奴,蒙大恩
C.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D.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得脱矣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欲因此时 B.单于其节
C.空以身草野 D.反欲两主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B.见犯乃死,重负国
C.为降虏于蛮夷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掠其人(2)日益骄
(3)函谷(4)秦者,秦也
下列各句中“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一项是( )(2)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奈何取之尽锱铢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杳不知其所之也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并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C.孟子认为,要让天下的农夫高兴并愿意在自己国家的田野里耕种,就要他们助耕公田,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
D.如果尊重贤士,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即使邻国想要率领百姓来攻打他,也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成功的。

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 “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