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鬻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则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而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①,患客剥啄②,使乙司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谢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以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为尽力。或使乙贳③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④。”窃疑其言不经,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取材于黄淳耀《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 ②剥啄:敲门声。 ③贳:(shì)赊欠、赊买。 ④爇:(ruò)燃烧。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乙司阍司:看守 |
B.若主人令谢他客谢:道歉 |
C.窃疑其言不经经:合乎常规 |
D.吾家以千钱鬻之鬻:买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五六以上,则能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不置吾周而徒手行/或五十步而后止
C:得金者以数十钱劳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乙皆为尽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 拉船的人才打发张乙离开,张乙向他告别并且拜谢了他很长时间,才上路。 |
B.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 只因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
C.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张乙)急忙从邻居那里借钱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人,过了第二天就死去了。 |
D.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 |
张乙曾经捡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币,他拿着这些钱币在集市上大声喊叫。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 |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
D.文章写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诇[注]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帅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野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阬,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注]诇(xiònɡ)刺探,侦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矫前人之弊矫:纠正,匡正。 |
B.行逢壹以法治之壹:一概,全都。 |
C.吾今私汝则可矣私:偏袒,偏爱。 |
D.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害:损害,伤害。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行逢“以法治政”和“善发隐伏”的一组是( )
A.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 |
B.今日之会,与汝诀也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 |
C.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 |
D.即召还,杀之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行逢为官关心民生,废除苛捐杂税,任用廉吏,严于执法,吓得贪官污吏和为害乡里的刁民都逃离了此地。 |
B.周行逢为官坚持原则,不任人唯亲,拒绝了女婿做官的请求;同时他又讲究亲戚情意,资助了女婿不少财物。 |
C.周行逢不避旧耻,勇于改过,对于年轻时犯罪留在脸上的印记,他并不怕遭人嗤笑,还以黥布为例,说明面带黥刑印记的人,同样可以成为英雄。 |
D.周行逢身上也有不少缺点,他多疑残忍,用法过严,使得人人畏惧,连妻子都惧怕一旦发生变故,身遭祸害,因而借故逃到乡间居住。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
(2)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赵奢》)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用事者:主事的人 | B.赵奢日:“内之。”内:进入 |
C.秦军鼓噪勒兵鼓噪:击鼓呐喊 | D.秦军军武安西军:驻扎 |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乃令赵奢将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B.又召乐乘而问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C.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D.岂轻于天下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③奢对日:“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④军国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太师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①,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遂行。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黍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史记•宋微子世家》)
[注]①泆(yì):放纵。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笃下灾亡殷国笃:沉重,重重 | B.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御:控制,据为己有 |
C.刳视其心刳:剖开 | D.过故殷虚虚:虚无,空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问于太师、少师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B.①箕子者,纣亲戚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①是何能为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D.①殷有三仁焉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纣王在位时朝政黑暗的一组是()
①纣即立,不明,淫乱于政②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③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④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⑤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⑥宫室毁坏,生禾黍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子对纣王昏庸、政治腐败的状况十分担忧,而纣王自以为帝王之命是上天赐予的,对微子的多次劝谏置若罔闻。太师劝微子为了国家得到治理而暂时离开。 |
B.箕子在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箸时,便敏锐地看到这种做法如不加制止,将会使国家面临危机。殷朝灭亡后,他以《麦黍之诗》来抒发深沉的感伤之情。 |
C.王子比干认为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应以死劝谏,否则百姓将受害,而百姓是没有罪过的。他直言劝谏纣王,竟被纣王残忍地杀害。 |
D.微子离去,箕子成了奴隶,比干直谏而死。在孔子看来,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是仁者。司马迁实际上认同了孔子的这个评价。 |
将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
(2)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
(3)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
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踢俱
将兵攻湖阳,城守不下。踢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长吏以下共相谓曰:“樊重于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
在后。”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世祖即位,拜光禄大夫,位特进,次三公,十五年,定封宏寿张侯。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
哉!”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敕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
到。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二十七年,卒。遗敕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
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
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赙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论曰:昔楚倾襄王问阳陵君曰:“君子之富何如?"对曰“假人不德不责.食人不使之役,亲戚爱之,众人善之。’’若乃樊重之拆契止讼,其度几君子之富乎!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与夫爱而畏者,何殊间哉!
(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B.君子之富何如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C.实廪以崇礼节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D.其庶几君子之富乎 |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直接表现樊宏高尚品格或鲜明的是非观念的一组是
①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②不求苟进③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④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⑤遗敕薄葬,一无所用⑥赙钱千万,布万匹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宏的祖先是周朝的仲山甫,因受封于樊,故以樊为姓。他的父亲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善于农业生产和经商,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 |
B.王莽末年,义兵起事攻打湖阳时,樊宏在妻子、儿女被扣作人质的情况下,利用“令出譬伯升”的机会,毅然留在义军营中,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大义灭亲的精神。 |
C.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从不用非正当手段谋取功名利禄。他还经常告诫子弟:“蓄贵盈溢,未能终者。”并以“保身全己”为乐来勉励他们。 |
D.樊宏临终遗令薄葬,陪葬之物一概不用。汉光武帝善其令,把遗书传给百官们看,表示将遵从樊宏遗愿,并说自己百年之后也打算采用这种方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重子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在后。
译文:
(2)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译文:
(3)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太武,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觉。黑子谋于著作郎高允曰:“主上问我,当以实告,为当讳之?”允曰:“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中书侍郎崔鉴、公孙质曰:“若首实,罪不可测,不如姑诛之。”黑子怨允曰:“君奈何诱人就死地。”入见帝,不以实对,帝怒杀之。帝使允授太子经,及崔浩以史事就收,太子谓允曰:“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帝召允问曰:“《国书》皆浩所为乎?”对曰:“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帝怒曰:“允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太子惧曰:“天威严重,允小臣,逮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所为。”帝问允:“信如东宫所言乎?”对曰:“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待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帝顾谓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之。”遂赦之。他日,太子让允曰:“吾欲为卿脱死则卿不从,何也?”允曰:“臣与崔浩实同史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太子动容称叹。允退,谓人曰:“我不奉东宫指导者,恐负翟黑子故也。”(选自《北史·高允传》)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重为欺罔也重:加重 |
B.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脱:倘若,如果 |
C.临死不易辞易:交换 |
D.他日,太子让允曰让:询问 |
下列各句中,宾语前置情况不相同的一句是
A.时人莫之许也 | B.古之人不余欺也 |
C.彼不我恩也 | D.何以得生 |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高允诚实的一组是
①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
②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
③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
④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对文章分析和概括的语句,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翟黑子不听高允“有罪首实……不可重为欺罔”的劝告,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
B.崔浩主管修史的事情,不肯听取高允的建议,结果被逮捕入狱。 |
C.高允没有听从太子的吩咐,据实回答皇上的问话,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受到表彰。 |
D.高允不愿说违心话,是他为人诚实的表现,也是他从翟黑子被杀总结出的教训。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
译文:
(2)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