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上海警察局1919年5月的档案中,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如右图)。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应该是
| A.民族工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
| C.淞沪会战爆发,急于逃避战火 |
|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
“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
|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
《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 B.墨子 | C.老子 | D.孙膑 |
2013年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就是要知耻、知愧、知恩。我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要“致良知”、“知行合一”。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 B.朱熹 | C.王阳明 | D.王夫之 |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