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夏日草原   席慕容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的,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过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鵰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声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罢?
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泓弯泉极尽曲折的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蜿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罢? 
《向导·新品读 》2009年7期
本文主要从                                     三个方面写夏日草原给人带来的欢畅快意的感受,作者还把这种感受说成是“      ”(填一个词)。
本文描写草原景色,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请分别找出一处例句。
(1)视觉:                                                       
(2)触觉:                                                       
(3)嗅觉:                                                       
(4)听觉:                                                       
“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这与《敕勒歌》中“                       ”一句所描绘的景象相同。
“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错觉?
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夏日的草原?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
本文在描绘景物时,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任找一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例句:                                                                    
表达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一个人可以活两次
曹正文
①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怎么可以活两次呢?
②事实却是可以的。
③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48岁那年,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40年中,一共建造了53座教堂与座堂,单单以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
④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浪荡不羁,“能逐弦吹之声,为侧艳之词”,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旧习,先后任方城尉与国子监助教,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人师表,作风严谨。连他昔日的朋友都说温庭筠完全变了一个人。
⑤这两个例子至少可以说明,人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威仁改变职业,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另一项成就;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不是等于活了两次吗?
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活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美国博士史威原来研究宗教,是神学院博士,他后来改学音乐,成为音乐院博士,又成了当时最杰出的风琴师之一。他中年之后,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去毒蛇猛兽出没的蛮荒野林之中考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由此可见,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这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有必要。
⑦【甲】这句名言启示我们,不要为失去的“月亮”而哭泣,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转身”,有利于我们进行一种新的创造。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异彩纷呈,登峰造极的繁荣。到了宋朝,尽管也出现了许多天才横溢的诗人,但终究不能超越唐诗,于是出现了大量填词的作者,宋代的文人让词成为宋代文学的骄傲。这是一代人的选择,同样,元朝的杂剧与明清时代的小说,也是后人的理智选择。
⑧不仅文学是如此,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如此。当我们从事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无法取得成功之际,完全不必要走进死胡同而不转弯。【乙】也就是说,换个角度,经过对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从容冷静的思考,可以变换你的人生追求的目标。
⑨当你向往人生多活几次之际,你有必要对舍弃与憧憬的一切,作一番重新估量。调节心理状态,改变生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努力学习。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在学习中反省自己的言行,发展你的优势,改去你的弱点,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
⑩但是,青年人如何选择“转身”,从而选择另一条道路,这很需要有谨慎的态度。
⑪我以为第一条是量力而行,在设计自己人生的蓝图时,首先是正确估量自己的潜在能量,把兴趣、爱好与能力作平衡的选择。不妄自菲薄,但也切忌夜郎自大。第二,不要以为“转身”是可以轻易成功的,如果你是一个缺乏恒心的意志薄弱者,那么你做不好这件事,也未必能在那件事上取得成功。因此,恒心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切成功的基点。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一个人可以活两次”指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
把第④段中的“温庭筠再塑人生”的事例换为“范进中举”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阐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根据文意,将下面两句名言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A.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当一扇门向你关闭之际,另一扇门将向你打开。”
B.英国文学家哈代曾告诫人们:“从这一个方向看,这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但从另一个
方向看,你将会迎来光明。”
【甲】处【乙】处
简要阐述文章第⑩⑪段不能删去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数学课堂里的作文竞赛
曾利华
那时的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每学期的学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才筹足的。虽然远在十里之外的小镇上学,但从未向父母开口索要过一分零花钱。寄宿在校,他吃的是母亲腌制的咸菜。
  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只有他没有文具盒,更不用说一些必备的学习用品。
  寒冬漫入校园的时候,就要学几何知识了。新来的数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备齐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和圆规这“四件套”,同时宣布,一周后将进行检查。
  三天过去后,他就发现,不少同学都购买了各式各样的“四件套”。看到一些同学们用“四件套”绘出的那些美丽而神奇的几何图案时,他的眼里闪过如流星一般的羡慕。为了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很快转过头向窗外望去。透过玻璃,他看到了一片淡黄的树叶从高高的树梢悄然飘落,在风中不停的打着旋儿。
  他很想拥有自己的“四件套”,他渴望用“四件套”绘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图案。但这种渴望对于他来说,却是奢侈的。
  上课的铃声响了,很快就到了数学老师检查同学们“四件套”的时间。他把头深深地埋进书时,却一个字也未看进去。他甚至希望数学老师不要靠近他的课桌。
  但数学老师检查得相当仔细,似乎要做到一个不漏。终于,数学老师稳健的步伐在他身旁停了下来。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轻轻地询问:“你,忘了买吗?”
  他的脸倏地红了,脱口而出,声音却细若蚊丝:“我没……,可是……”
  他吞吞吐吐,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也不想告诉数学老师,因为近段时间母亲患了风寒,入院治疗都困难不已,自己根本就不曾向父母说过要购置学习用具的事情。
  数学老师也不再深究原由,只是轻轻的“噢”了声,便径自离开了他的座位。但他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只有自己没有买几何学习用品,数学老师会在班上宣布吗?
  出乎意料的是,检查过后,数学老师却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购置“四件套”的积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只字未提他的事。这让忐忑不安的他放下了悬着的心,他翻开书,正要准备听课。数学老师却宣布:“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前,我们搞一次‘绘图·作文’竞赛活动,要求用自己的圆规绘一个圆,然后用词语描绘圆,优胜者可是有奖的呵!”
  这是一道富有吸引力也颇有难度的作文题,因为圆的知识尚未学习,但却要用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词语来描绘圆。
  同学们都用圆规画出了美丽的圆,然后开始绞尽脑汁作文。没有圆规的他,悄悄地揭下墨水瓶盖,用笔沿着瓶盖边缘,画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圆,那线条如锯齿一般,凸凹不平。看着这有点像齿轮的圆,他写下了:圆是开放在几何图形中最美的花朵,圆的世界是丰盈的,没有缺陷,但闭塞的圆,也是无奈和孤寂的!
  他很快就忘了这次竞赛,令他不曾想到的是,仅仅几天时间,数学老师便公布了竞赛结果,而他居然获得了第一名。更让他高兴的是,奖品也似乎专门为他而设计——那是他日夜渴望拥有的“四件套”。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从数学老师手中接过奖品,然后握住数学老师伸过来的右手,他感到,数学老师那遒劲有力的大手是那样的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
  那个学期,这“四件套”不但助他学好了几何知识,而且放飞了他心中的梦想。
 后来,他上了一所大学,选择了美术系。毕业后又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专门从事图案设计,并且成了著名的广告设计师。此时的他,已经很少再用“四件套”,他的不少创意与设计,都是通过电脑直接完成的。但那已经无比陈旧的“四件套”,他一直小心而完好地保存着,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曾经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
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渴望用‘四件套’绘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图案”对“他”来说“是奢侈的”缘由。
数学老师具有哪些品德?先概括,再举一例加以分析。
简要阐述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赏析下面句子(可结合划线词语)。(4分)
(1)透过玻璃,他看到了一片淡黄的树叶从高高的树梢悄然飘落,在风中不停的打着旋儿。
(2)终于,数学老师稳健的步伐在他身旁停了下来。
下列有关本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写“他”的见闻和感受,“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B.“他”感到数学老师的手“是那样的温暖”,除了客观上老师的手比较温暖外,更主
要的是老师的举动让他心中感到温暖。
C.文中“他”写的“闭塞的圆,也是无奈和孤寂的”语句反映了“他”其实是想借此表
明班上的同学是有意无意地疏远“他”, 让“他”感到孤独无奈。
D.文中多次写到的“四件套”,不但助“他”学好了几何知识,而且放飞了“他”心中

的梦想,“四件套”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3分)
窃读记林海音
①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②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③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⑤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⑥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⑦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⑧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⑨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⑩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选自《林海音散文选》,有改动)
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
怎样理解“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用一连串的动词,突出了“我”放学后急于回家的心理。
B.“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表达作者急于寻找没读完的那本书的心理。
C.“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巧用比喻突出作者贪婪地读书。
D.文章多次巧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阅读《春》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4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文①分别从四个角度对春风展开描写。 (4分)
品味文中画线句,按要求回答。(4分)
(1)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
小草也青得你的眼。
(2)赏析下面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选文第②节除了写雨,还写了灯光、房屋、雨中的人等,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呢?(4分)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作者描绘的春风、春雨洋溢着生命的灵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B.第①段通过多种感官描写春风,作者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C.第②段先写雨中的景致,再写春雨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图画。
D.选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精确的观察,细致抒写了对景物的内心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得如大海波涛中的一叶扁舟。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我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的,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⑤可这些苇却显得那般瘦俏,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可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笋、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⑧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连出了一幅美妙的景象。
(选自2010年22期《语文周报》,有删改)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2分)
—— 惊喜 ——
赏析下面句子。(2分)
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笋、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作者写双台河湿地保护区、渤海湾、白洋淀的苇目的是什么? (4分)
荒漠中的苇给了作者怎样的启迪? (2分)
下列出自课文的语句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选文中“苇”的形象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那就是蝉的生命意义。”(小思《蝉》)
B.“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张晓风《行道树》)
C.“在夏夜的微风细雨中,无数只萤火虫组合成一盏美丽明亮的灯。”(张锋《化石吟》)
D.“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