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9分)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豆春明
(1) 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邂逅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2)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3)土地也该休息了。 【批注:本句承上启下,“也”照应前文,村庄,树和人都休息了,“土地”领起下文,土地要休息了。】
  (4)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5)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6)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批注:          】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7)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8)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9)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10)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
  (11)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12)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根据全文内容,简要说说风与人分别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细读第(10)段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再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
参考第(3)段的批注示例,对第(6)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
“绝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第(12)段“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中“绝唱”一词的理解该选哪一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15 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概括节选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一声”指;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3分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4分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2分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2分

阅读议论文《把优秀变成习惯》,完成下面题目。
把优秀变成习惯
陈鲁民
①优秀,就是成绩优良、表现突出、出类拔萃之意。优秀的人,都是各行各业素质高、能力强、业绩过人、成就卓越者。雷锋、王杰、苏宁、杨利伟是优秀军人,钱学森、邓稼先、王选、袁隆平是优秀科学家,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沈浩是优秀领导干部,王进喜、时传祥、包起帆、许振超是优秀工人……从他们的发展经历来看,绝大部分都是从优秀至优秀,不论在人生哪个阶段,都是始终优秀,优秀成了他们的人生习惯。
②钱学森,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时,成绩就名列前茅;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是班上的高材生;出国留学考试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成绩一直拔尖,被视为“未来之星”;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后,成为众多学子中的佼佼者,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回国后,他更是把自己的优秀习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为新中国的国防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杨利伟,在中小学学习时一直是优秀学生,多年担任班干部;以优异成绩考取军校后,德才兼备,是优秀的军校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刻苦训练,技压群雄,是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选拔宇航员时,他又经过重重选拔,在众多优秀飞行员中胜出;进入宇航员训练队后,他以全方位的优秀成绩,获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成为第一个飞向太空的中国人。
除了这些知名人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把优秀变成习惯的突出人才。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不论工作怎么变换,年龄如何变化,地位如何变动,都始终能做出一流的工作业绩,表现出一流的工作能力,始终与优秀为伍,被公认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把优秀变成了习惯,把优秀变成了人生不变的标准。
当然,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始终保持优秀,走在前列,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就出类拔萃。
⑥要把优秀变成习惯,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靠天赋,二是靠后天努力。相比较起来,天赋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是稀缺之物;后天努力则人人有这个条件,更可靠一些。所以,不论是钱学森还是杨利伟,不论是雷锋还是许振超,那些一直保持优秀习惯的人,都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流了更多的汗水,花费了更多的心血,没有哪个能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年过七旬的优秀水稻专家袁隆平,至今仍没日没夜地忙碌在实验室和大田里,而绝大多数与他同龄的人,早就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了。
⑦要把优秀变成习惯,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应当力争从一开始就做到优秀,走在前面,这虽然很难,但很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如果争取到了一个优秀的起点,再往下走就会逐渐形成惯性,就会自觉地要求自已保持优秀的习惯,就会想方设法取得新的优秀,一路优秀下来。相反,倘若一开始就落后平庸,形成习惯性落后,想在后来居上就很难了。
⑧把优秀变成习惯,我们将获益匪浅。
作者在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论述严密,请具体说出第④段首句、第⑤段首词在文中结构所起的作用。
请仿照②③段再列举一个“把优秀变成习惯”的知名人物的事例。
请分析第⑦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读了本文,请从内容上谈一点收获。

阅读记叙文《听梅》,完成下面题目。
听梅
大卫
① 梅花是用来看的,但对于某些人来说,梅花,却是用来听的,比如,此刻正走在山坡上的七个姑娘,从背景看,有高有矮,有大有小,我不知道她们的名字,姑且把大的叫大姑娘,小的叫小姑娘。她们正走在春天的梅林里。
②这七个女孩,她们没有把目光带来,如何看——是的,她们没目光,她们的眼睛是冬天的水塘,结了层厚厚的冰,在她们的视野里——她们连视野也没有——没有“瞅,看,瞭望,端详,观察,注目”这些词,甚至可以说,这些词是她们的敌人。
③从一数到七,七个姑娘,一个抓着一个肩膀,仿佛是春天的一串最甜的糖葫芦,她们在梅树间移动。只见走在最前头的,是个只有十来岁光景的小姑娘,我不想用天使这个词来形容她,因为她是天使的二次方,她手持一根小小的竹竿,摸摸索索往前走。七个姑娘走得多么整齐,阳光把她们的影子搬来搬去。七个姑娘,一边走,一边还哼着什么歌儿。突然,走在最后面的那个,嚷嚷着停下,原来,她要“看”花,前面六人,也停住了步子,领头的那个小姑娘,转过了身子,把她“领”到了一株梅树旁,只见她用手来回在眼前摸索着,那只手,被阳光镀亮,仿佛是一只蝴蝶,随时可以展翅而飞。羽毛一样的手指,在空中变得越来越软,软得像上帝手中的掸子,可以拂去尘世里的微尘。她在慢慢摸索着,终于接近了一朵花,她先用鼻子嗅了嗅,很贪婪的那种,好像全世界就剩下了这一棵梅树,仿佛这一棵梅树只开着这一朵五世单传的花朵,那种深情,那种迷醉,甚至让我想到了“占有”这个词,她要占有全世界的芳香吗?这个盲女孩——原谅我在春天的梅林,用盲这个词,我更愿意称她们为光明的热爱者——恨不得把整个人,埋在花里。
④一朵花,像人一样,她的香气,就是她的性格,梅花有梅花的性格,一如桃花有桃花的性格。走在最后的这个盲女孩,嗅够了,就把耳朵贴上去,终于看到她的脸了,那是一张没有多少血色的脸,白得像雪一样,阳光在上面弹跳,皮肤薄得吹弹可破。她侧着脸,听梅,像她一样,另外六个盲女孩,也分别把耳朵贴近了离自己最近的花,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仿佛大点声喘气,这些梅花都会化作仙子,倏地飞去。也不知耳朵变成了花朵,还是花朵变成了耳朵,七个盲姑娘,是春天新萌芽的七朵梅花,在春天的剪剪风里,快乐着,芬芳着,馨香着。六个人团团围住了最后的那个盲姑娘,好似六朵花瓣围住了花蕊。
⑤七个姑娘,仿佛看到别的游客在注视她们,不约而同地抬起了头,把耳朵从梅花边搬开,她们恋恋不舍,好像不是在搬离一朵花,而是在搬离一座花园。我猜,她们在听花的时候,肯定听到了水在花朵里流动的声音,就跟血在血管里流动的声音一样,甚至是潺潺的,涓涓的。那些被听的花儿,在风中微微摇晃,风把花瓣吹得动了起来,仿佛一个人张着嘴唱歌,肯定有一朵花先领唱,别的花就一朵接一朵地跟上了,漫山的花,把自己唱得越来越芳香,越来越嘹亮,这是专场演出,所有的声音,只对七个盲姑娘,早春时节,她们把耳朵贴在梅花上,比我们更先听到了春的心跳,蜜蜂的翅膀,也一下一下地扇动,仿佛在打着节拍。七个盲姑娘,一个接一个地排成一队,走了。她们还要听下一朵花。直至这漫山的花,被她们一朵一朵地听遍,直至每一朵花,不管开,还是未开,都被她们听成春天……
⑥这是朋友给我讲的故事。原来,她们是同病室的病友,都有白血病,走在队尾的那个,因为化疗药物作用,连听力也越来越低,几近于无。在一年前(那时她们还住在医院)就约定,春天了,一定要来南京梅花山“看”梅花。她们还有一个约定,就是万一她们中的某个人提前离世了,第二年来听梅的时候,手里会多一根探路的竹竿。
⑦今年春天,希望我能去梅花山,亲眼看看那听梅的盲姑娘,更希望走在前头的那个小女孩子,手里永远只有一根探路的竹竿。和她们相比,我倍感羞愧,茫茫尘世,我们忽略了多少美?和那些盲女孩相比,我们把梅花看在眼里,而她们却可以把梅花听在心里。从这一点说,她们比我们更懂得梅花。
⑧如果你把梅花这个词,换成生命或者命运,我也没有意见。
——《人民日报》2011年4月11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章重点描写了走在队尾的姑娘“看”花的细节。请品味下面语句的表达作用。
她在慢慢摸索着,终于接近了一朵花,她先用鼻子嗅了嗅,很贪婪的那种,好像全世界就剩下了这一棵梅树,仿佛这一棵梅树只开着这一朵五世单传的花朵,那种深情,那种迷醉,甚至让我想到了“占有”这个词,她要占有全世界的芳香吗?
请理解文尾一句话的含义。
如果你把梅花这个词,换成生命或者命运,我也没有意见。
请从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方面品析文章的第⑥段。
请从文章的内容上谈一点收获。

卖伞姑娘
① 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 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忪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进入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下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幕。
③ “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雨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 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总还不能掉以轻心。
⑤ 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⑥ “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自己不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停下挑拣的动作。
⑦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 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但那个雨夜及时出现的那把雨伞却罩着我。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更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 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清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却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余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肯定不是我,如果是我,那就太富有戏剧性了,而且我对她的挂念也会有充分的理由。报纸上没有她就读的校址,只有她的很美的名字。
⑩ 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⑾“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文中卖伞姑娘有哪些主要性格特征。
谈谈第⑧ 段中画线的句子“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在文中起哪些作用。
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写出其中两组来。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这句话加以品析。
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你是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子含义的?

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请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远古巴渝”:
请分析选文第①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方法:作用:
第⑤自然段中“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划线的“目前”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