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
C.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
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区,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 | B.地理位置不同 | C.社会制度不同 | D.区域名称不同 |
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一大的纲领 | B.国民党一大的文件 |
C.《共同纲领》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
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表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会议总代表662人 |
|
党派代表 |
165人 |
人民解放军代表 |
71人 |
团体代表 |
235人 |
区域代表 |
116人 |
特别邀请人士 |
75人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示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