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题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
A.汉文帝 | B.汉高祖 | C.汉景帝 | D.汉武帝 |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 B.《春秋》 | C.《韩非子》 | D.《礼记》 |
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
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
鼎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左传》曾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修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杜甫诗云:“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无欲。”从中可知“鼎”在商周时代的作用是①权力的象征②隐喻政权③食器④用于收藏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宗祠出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分封制度 | B.农耕经济 | C.尊亲观念 | D.宗法观念 |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
C.天人感应说——社会契约论 |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