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被误解的贵族
①中国的许多有钱人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可以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艰苦严格的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还要辛苦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
②其实这一点也不稀奇,因为西方贵族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从不同平民精神对立,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③西方的贵族精神首先是一种荣誉感。中国古代的皇亲国戚,天生就是贵族,还可以靠国家的财政过一辈子。而西方贵族的荣誉则是自己争取来的,贵族后代除嫡长子之外,绝大多数继承不了祖辈的爵位和财产,他们只能从事军职或者教职,最终靠自己的奋斗来获得财富和贵族头衔。即便嫡长子也不能安享富贵,而是要随国王鞍前马后地征战,战死沙场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因此,古代欧洲的贵族都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绝不会为生命而放弃荣誉,而且一旦自己的荣誉受到玷污,他们宁死也不愿屈辱的苟活。
④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即将失败,军官中有人提议化整为零分散到百姓家里,进入山区打游击战,但当时南军最高统帅罗伯特.李将军却不同意,他说:“战争是军人的职责,我们要是这样做,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百姓。我虽然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我绝不同意这样做,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来南方百姓的安宁,我宁愿作为战犯被处死。”
⑤西方的贵族从来不因为自己高贵的地位而看不起平民,相反,在他们看来,保护平民,甚至为他们去牺牲,是贵族义不容辞的责任。中世纪分封制下的贵族,作为一方领地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利,虽然担负效忠义务,但他们并不惧怕作为最高统领主的国王,他们怕的是衣食父母,也就是自己的臣民。欧洲的贵族与臣民之间,其实是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如若贵族没能尽到保护臣民利益的职责,那么臣民就会出走。投奔遍布欧洲的自由城市,领主的势力也就随之衰落。而这也正是欧洲贵族尊重平民,勇于承担责任的根源所在。
⑥中世纪贵族“为臣民负责”的传统,到了现代便转化为“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一到周末便人去楼空——学生都到社区,医院,教堂和养老院当志愿者,为公众服务去了。
⑦西方贵族认为,生活在人的社会里,人与人是相互关联的,与人相处时要讲原则,讲规则,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公平竞争精神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比如决斗,双方按规则站在20米以内,用手枪互相射击,直到一个人倒地为止。这里的规则就很重要,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那这个社会就变成流氓横行的社会,而充斥流氓的社会一定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恪守规则的贵族精神可以阻止流氓社会的出现。
⑧同样的道理,西方贵族无论在一国之内还是国家之间,都会遵循各种规则,破坏规则就是破坏道义和秩序,最终倒霉的不光是违规者自己,还有整个社会。
⑨贵族精神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讲,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因为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贵族精神时,这个民族就不会被流氓精神和暴发户精神所折磨,而是活得很快乐,很有尊严。
第②段中划线词“暴发户精神”具体指                                
第③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                      
西方贵族所崇尚的贵族精神内涵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1)                                                                      
(2)                                                                      
(3)                                                                      
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通过列举现象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真正的贵族精神。
B.中世纪欧洲民众有出走自由的权力,贵族为拥有臣民而尊重他们。
C.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阐释西方贵族精神的内涵的。
D.本文的写作意图在于抨击中国当今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暴发户精神。

请以你所了解的某一个人物为例,谈谈贵族精神在他身上的具体表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感情?
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简要概括。
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
请概括文章的中心。

7①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mí)、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⑤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A.花的不幸是指十年前家门外的那株花,没人照料,甚至被人为地破坏。
B.人的不幸是指“我”遭受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C.人的不幸是指像“我”一样,遭遇一些意外或不顺。
D.花的不幸是指花不被人赏识,它的美毫无价值。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帆”、“闪光的花的河流”,文章中这些语句表现了紫藤萝花的什么特点?
写出文章描写眼前紫藤萝茂盛的一个句子。
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找出文章中有哲理的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最后的根雕
文/何百源
国际精品博览会上,有一个展区,入口处绣着几个美术字:自然造化。这是展示根雕艺术品的专区。展区的主人叫罗列,他50开外,前额已完全光秃,而两侧和后脑的头发留得老长,嘴上还留着两撇胡子,一看便知是个搞艺术的。
罗列做根雕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时代在美院念大一的那年暑假,他回到故乡的穷山沟。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山林受到破坏,柴火稀缺。于是人们想到了刨树根,每到农闲,村民满山去刨,家家户户都将刨回来的树根堆在房前屋后晾晒,罗列家门口也堆放了好些。
父亲丢给他一把斧头,说,你回来得正好,将这些树兜疙瘩给劈开,好用来烧火做饭。罗列捋起衣袖就干起来。干着干着,他发现其中一些树根造型独特:有像雄鹰展翅的,冰上芭蕾的……这些天然形成的树根造型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将这些“有用的”留了起来。
劈完柴火,他就对留起来的树根疙瘩反复揣摸,然后用刀具加工起来。七修八整之后,摆在那里,让左邻右里的人来看,果然有人能说出像什么什么……第二年市里开迎春花会,罗列带着这些宝贝去摆地摊,竟然卖出了几件,赚到100多元学费。
罗列是学油画的,从此却爱上了根雕,一有空就出去寻树根。日久成精,罗列玩根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根据一棵树的年龄、所处地势及方位,判断出根系的走势。有一次,他在一个山区选中了一棵老黄杨树,向主人买下来,请民工将树伐倒,将树根刨出,果然是个好材料。经他反复斟酌雕琢,雕成一件《鹤蚌相争》,卖得了高价。
罗列生意越做越大,在花卉市场租了一大块地,建起了根雕艺术馆,专营根雕生意。远近许多村民见挖树根有利可图,就到处挖,然后卖给罗列。
罗列的艺术馆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根雕,大的有一两百公斤,小的只有小指头那么大,都有形象生动的名字。每天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很快,罗列成了千万富翁。
他的镇馆之宝《童子拜观音》,是一件榆树根雕,用同一棵树的树根雕出一个惟妙惟肖的童子在跪拜观音大士。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不论懂不懂艺术,都会发出一声惊呼。有人说这就是神工造化。
有一位香港老板站在《童子拜观音》前,凝神揣度了半天,出价千万元要收藏它,但被罗列拒绝了。
罗列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这样的造化不会有第二件。
罗列为这件艺术品购买了高额保险,并且雇用4名保安日夜轮班守护。
这年初夏,罗列举行了一次媒体见面会。他在会上宣布了两个重大决定:
第一、《童子拜观音》和其他所有根雕艺术品,全部无偿捐赠给艺博院;
第二,从即日起,永远停止根雕艺术生涯,专心进行油画创作。
所有的记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呼啦一声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向罗列发问。
罗列说:不久前家乡发生了一次山体滑坡,村子里有10多人被埋,我年迈的母亲,以及一个侄儿都死于这场灾难。这件事惊醒了我。山体滑坡的成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挖树根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不利因素之一。挖树根之害远远大于伐倒林木。伐倒林木之后,只要树根还留在土里,在很长的岁月里依然能起到稳固山地的作用。但是假如将树根挖了,尤其是将大树树根挖了,一旦暴雨来袭,山泥倾泻……
第二天,各大媒体都以显著版面刊出:《著名根雕艺术家金盆洗手,<童子拜观音>成为封刀之作》。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6期)
短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有用的”其含义是什么?
“罗列是学油画的,从此却爱上了根雕,一有空就出去寻树根。”“从此”是指什么时候?后文中与该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罗列永远停止根雕艺术生涯的原因是什么?
“所有的记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呼啦一声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向罗列发问。”如果你是在场的记者,你打算向罗列提出怎样的问题呢?
阅读了这篇短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