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这篇作文,回答问题。
壮志凌云天地间
茫茫苍穹下,一只雄鹰忽而高、忽而低地翻飞。一会儿遨游云边,一会儿游戏和风,陶醉在君临万物之上的豪情里。它也许累了,猛然向下俯冲,从一个草垛掠过另一个草垛,好不快活。这一切被鸡看在眼里。于是,鸡对同伴说:“鹰和我们没什么两样。”鹰听后回答道:“我可以飞得同你们一样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然,这是只自负的鸡。它拥有卑劣的心态——妒忌的心态。它拥有可鄙的目光——短浅的目光,它充其量是一个小人物,同那些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就指手画脚,横加干预的嫉妒鬼,没有什么两样!
纵横历史五千年,在鸡的奸嘴下能有多少英雄实现鸿鹄大志?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屈原志与天齐,眼见楚兴有望,却因靳尚等几句奸言化为乌有;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将“痛饮黄龙府”,却因秦桧等几句奸言,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因之遗恨终生;袁崇焕赤胆忠心,却为奸言所害,又何处鸣冤?
纵横历史五千年,又有多少英雄不畏奸言,横扫险阻,建功立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夜间虎落平原,面对流言坦然处之,终于东山复出,创出佳绩;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起三落而不丧大志,才有中国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古训云:“凤凰再沉沦也是凤凰,蚊蝇再完美还是蚊蝇。”流言蜚语固然可惧,但只要勇敢面对,自然不攻自破。只要拥有凌云壮志,在流言面前进退自如,坦然而不变色,何愁不能“痛饮黄龙府”?何愁不能“横戈马上酬壮志”?又何需“英雄一夜尽白头”!
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文中横线上填一句话。
请联系上下文推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大致含义。
小作者在他的作文中表现了怎样的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作为我们的同龄人,这位小作者的文笔相当不错。请谈谈,读了这篇作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作文的技巧。
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象文中的鸡一样的人呢?你能给他们提一句忠告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白杨礼赞》片段,完成小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文章运用了多个反问句,请选择其中一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并说明原来句子的好处。
作者说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你能否在上文中找出几个与这些词相对应的描写句?
前两段中对白杨树的指代词为什么从“那”换成了“这”?
为什么要写“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对表现白杨树的美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蓝光警戎
朱斌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蓝光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包国着我们。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显示屏,甚至LED节能灯、充电器等都发射着蓝光。但是,你可曾想到,蓝光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
相信多数人对生物钟并不陌生,我们每天生活的规律和生物钟密切相关。过去,人们认为每天的活动能使我们的生物钟和时间保持同步。但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光”才是关键,正是光在不断地调整着人们的生物钟。而蓝光对我们生物钟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这种潜在效应对生物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时差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证明,光照还会抑制人体内褪黑激素①的分泌。当周围的环境变暗时,我们体内的褪黑激素水平会上升,使我们感到困倦;而当光照增加时,体内的褪黑激素会停止分泌,从而使我们保持清醒。2001年,研究人员发现,当受试者于凌晨2点左右暴露在波长为450~480纳米的蓝光下,褪黑激素受到抑制最为严重,因为人类视网膜的特殊光感受器包含一种光敏蛋白,它对蓝光最为敏感。实验证明,波长为460纳米的纯蓝光对褪黑激素的抑制作用是波长为555纳米的纯绿光的两倍。
虽然蓝光在夜间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最大,但在白天它又是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的最好的光。研究人员在对蓝光进行评估时开玩笑说:“清晨,明媚阳光的作用不可估量,享受阳光,扔掉药瓶吧!”研究证明,蓝光让人类保持警觉的效果最好,暴露在蓝光下,人们犯的错要远远少于暴露在绿光之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蓝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都最为显著。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诟病包含所有可见光的全光谱照明方式。它对工作环境最为适宜,但是对帮助人们集中精神则不如蓝光。这些发现让我们开始重视对不同颜色的光的研究。低能量的荧光灯和LED光与传统的光源相比,所含的蓝光比例大大增加。事实上,最新的研究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普通家庭照明和微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最近一项研究就指出,不超过2000勒克斯②的正常灯光在傍晚的房间里照射,使得受试者褪黑激素的分泌延迟,这种抑制作用持续了90分钟左右。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对蓝光的相关研究可以解释现在普遍的睡眠障碍的成因。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持续的短睡眠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中风的风险。
使用产生更少蓝光的灯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一种最新的低能量光源——ESL冷光源就是不错的替代品。其实,换个灯泡是非常方便的,难就难在让人们养成睡觉前关灯、关电视、关掉一切发光东西的好习惯。
(本文有删改)
[注]①褪黑激素:人脑深处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有保护细胞、防止病变、调节昼夜节律等作用。②勒克斯:光照度的国际单位。
“蓝光”对人体的生理状态有哪些影响?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3分)
请根据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睡眠障碍”的成因。(3分)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1)第6段在列举最近一项研究时,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了科学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不同颜色的光。
(2)第7段中划线的“大量”和“可能”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大量”一词,说明证据的充足;“可能”一词,说明对短睡眠的研究不够深入。
请依据本文中“蓝光”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对待“光照”。(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 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 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 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第3段写“ 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 (4分)
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2分)

现代文阅读。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

现代文阅读。
细品寂寞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又要耐得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务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才能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住。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请你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内容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第②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