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图三 文渊阁                             图四 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在材料三中图三内开始设置内阁是在谁(皇帝)的时候?图四的机构又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请回答:
(1)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2分)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3分)
(2)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实际是指什么?(2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作者所谓的“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二者的共同根源是什么?(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银行破产、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AIG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接二连三倒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出现了许多问题。对于这场金融危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没有任何国家具有免疫力,能够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根据“人民网”整理
材料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明显减速,但2008年GDP的增速仍然达到9﹪。中央人民政府在危机到来时及时地实施了总额高达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2009年GDP保八的目标能够实现。中国政府能够“从容”应对危机主要凭借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强的综合国力、以及建立了适合国情的体制和高度地融入了全球化。
——根据“凤凰网”整理
材料三:这场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硬。
——温家宝剑桥大学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2009年2月2日)
请回答:
⑴造成美国历史上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是什么?(3分)
⑵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⑶标志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深化及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是哪三大事件?(3分)从体制上看我国应对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何优势?
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当前我国应对危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能,使金陵失去四喉近代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说明中国宋代的市场活动有何发展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署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李斯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6分)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7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