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飨:犒劳 |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 |
C.刑人如恐不胜胜:能承受 |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到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①沛公军霸上 ②吾得兄事之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常以身翼蔽沛公 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越国以鄙远⑧既东封郑⑨与郑人盟⑩函封之
A.①④⑥⑨⑩ /②⑤/③⑧⑦ | B.①④⑥/②⑤⑨⑩/⑧/③⑦ |
C.①④⑥⑨/②⑤⑩/③/⑧/⑦ | D.①④⑥⑨/②⑤⑩/③⑧/⑦ |
找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3分)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吾属今为之虏矣 | D.若属皆且为所虏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分宁县云峰院记
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其土俗然也。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 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 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巨,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 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稊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诪张, 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侈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旁。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备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 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此予未敢必也。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畀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 “然。”推其徒了思来请记,遂来。予不让,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其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张伯行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器备完完:完备 | B.恐泯泯无声畀来人畀 :赠予 |
C.治其院而侈之侈:扩大 | D.予不让让: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薄义而喜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其有激也\其皆出于此乎 |
C.必道常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D.其土俗然也\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下列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
B.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
C.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
D.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3分)
译文:
(2)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译文:
(3)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
译文: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下列句子中对划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少吃饭,多喝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
B.吃饭时有蔬菜和汤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
C.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靠在枕头上休息,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
D.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
(2)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简单概括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①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②于天地之间,是一蠹③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
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
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选自李文炤《恒斋文集》)
【注释】①愒:怠废。②食息:生存。③蠹:蛀虫。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尚:高尚 |
B.则不能笃志而力行笃:坚实 |
C.日新则不敝敝:陈旧 |
D.诚不欲其常安也诚:的确 |
下列选项中全都说明“勤”的一组是
①一生之计在于勤
②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
③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④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⑤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⑥大禹之圣,且惜寸阴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阐明了勤劳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无论成就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
B.为加强观点的鲜明性,作者提出论点后,接着引用邵子的名言“一日之计在于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C.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指出好逸恶劳的危害,全文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
D.文章的最后,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励读者,警醒大家,进一步![]()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河东凶亦然()(2)谷不可胜食也()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移其粟于河内 | B.树之以桑 |
C.然而不王者![]() |
D.王无罪岁 |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卖,此指做官 |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
C.奚所咨而处焉咨:询问 |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治理 |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夫冀北马多于天下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
B.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
C.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
D.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
B.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
C.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他们怎么能在心里没有怨恨呢? |
D.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到人才而十分喜悦和为私人失去了很好的朋友而痛感惋惜的心情。 |
文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