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8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留无所施徒:徒然,白白地
B.与小姑别却:但,然而
C.自可断来信:音信,消息
D.始还家门适:刚刚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全都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蹑履相逢迎 B.本自无教训可怜体无比
C.不堪母驱使我有亲父兄 D.好自相扶将勤心养公姥

下列“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及时相遣归 B.儿已薄禄相  C.好自相扶将 D.不得便相许

下列对第二段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几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此段列举“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来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B.此段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从而达到了盛赞刘兰芝才艺的效果。
C.此段按时间顺序来写,是为了突出刘兰芝家对她的教育循序渐进,很有整体规划。
D.此段中罗列的数字是互文,这是一种交叉的表述,只是表示兰芝富有教养,并不是指具体才艺的学习年限。

翻译下列句子。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叔向见韩宣子 ,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武了之赐。”病交加
【注释】①叔向:晋国大夫。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后文提到的谷阝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 ②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傣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倾(一旅之田)。 ③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栾黡(yǎn)晋国大夫。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是栾黡的儿子。④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⑤绛:晋国故都。 ⑥桓叔:韩氏的祖宗。
选自《国语·晋语八》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宣:发扬
B.诸侯亲之,戎、狄怀之怀:怀念
C.恃其富宠,以泰于国泰:骄恣、奢侈
D.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宠:荣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子贺我何故



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




公子往而臣不送



徐公何能及君也

A. B.

其宫不备其宗器
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 D.

对下列短语中画横线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贷居贿居贿:积蓄财物
B.贪欲无艺无艺:没限度
C.而无其实其实:他的实权
D.行刑不疚不疚:无过失

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①无一卒之田②顺其宪则③行刑不疚④修武之德
⑤有栾武子之贫⑥忧德之不建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谷阝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译文:
(2)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 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乎?不礼于,愿食熊蹯,不获而死。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昭王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羞子文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寡人之于国也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2)。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 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往年得之友人所 者 遗:赠送
B. 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 必尽 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 是以好之而不 厌:满足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当一砚之用,不知 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 一二扣之
B. 褰裳濡足,被僇辱 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 善鉴万类
C. 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 刘病日笃
D. 不能尽述,述其近似 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 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 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 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 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权贵有嫌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

放纵诗酒 今其智反不能及

C.

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  今是溪独见辱

D.

刘宾客齐名 无乃仆私心剌谬乎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览(其)诗卷 B. 流闻(于)禁中
C. (老妪)问解则录 D. 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⑵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茍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注①贳(shì):赊买。②貣(tè):向人求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平独吊吊:忧虑
B.非被矢石之难被:蒙受
C.君自谢民谢:谢别
D.吾故系相国故:故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所上书皆以与何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B.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
C.后何为民请曰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D.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②让封辞赏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⑤后何为民请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4分 )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译文:
②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