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回顾1919年到1949年的那段非凡、充满巨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何地的工人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两度联手,请分别概括指出他们合作战斗取得的主要成就。
(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和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别是什么?
(4)1947年,哪一支部队的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中的哪一次战役最先打响?
(5)1949年,哪一次会议讨论新中国的成立的问题?请你拟订一个探究的题目研究上述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材料四: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它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东西德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坚持50-100年。谁也不知道,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⑵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主要目的,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⑶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总理的一席话? 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⑷根据材料四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倒塌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
材料二阅读下列图片:
井冈山会师《新民主主义论》中共七大会场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在图2的发刊词上,孙中山提出他的重要思想,请解释这一思想内容的具体含义。
(2)依据材料二的三幅图片,概括毛泽东思想确立的过程。
(3)综合材料二、三,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特点。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但在当时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二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残、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
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推动人类思想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展示了人性的美。下面是三幅不同时期以圣母和圣婴为题材的宗教绘画作品。
图一图二图三
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
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的三幅绘画中,哪幅绘画作品最能体现文艺复兴的思想?你的依据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启蒙运动确立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启蒙运动坚持的原则有哪些?请举两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