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主持停战的法国元帅福熙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这表现了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们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他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
——文天尧《新欧洲的昨天》
请回答:
(1)材料中认为“当初他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你认为当初他们是为何而战?
(2) 材料中说“停战不是和平”,是“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指的是哪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谈判”结束后所构建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3)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到:“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结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显风流,在分合中书写着厚重的历史篇章。
(1)请说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2)国共两党彼此放下恩怨,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请分别说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的主战场。
(4)国共两次合作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

材料一: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
(1)材料一的“旧思想”、“ 新思想”分别指什么?
(2)请说出辛亥革命中“国家革新”的最大成就。
材料二:

(3) 如何理解“革命尚未成功”?
(4)从“天下为公”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材料一:“沈阳日军行动,可视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置。”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东北军的命令
材料二:“……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1936年12月蒋介石被迫接受的六项协议(部分)
材料三: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历经风风雨雨,经过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过程。中国历史在曲折中前进。
(1)对照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蒋介石在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促使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抗战取得胜利的哪些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请再选择一个角度探寻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相关史实,简述国共两次“合作”的成果以及两次“对抗”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一:20世纪上半期,无论是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整个世界都处于剧烈震荡之中,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和巨大灾难。归结起来这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被迫卷入世界漩涡之中。虽然身份相同但地位完全不同。
材料二:中日某一历史时期的年代尺

(1)根据材料一,例举20世纪上半期在军事领域,世界剧烈震荡的两个重大事件并分别说说其性质。
(2)结合材料二请从年代尺的①——⑤中任选两个时间点(段),写出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及回答说说作为中国该如何应对挑战?

(9分)近代交通工具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和创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某中学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诚邀你来参加,请回答:
[探究一] 轮船和火车的出现
(1)近代轮船和火车都以什么为动力?它们的出现对世界运输业带来什么影响?
[探究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2)汽车工业最先起步于哪一个国家?为汽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的是哪项发明?
(3)飞机是哪国人发明的?它的发明有什么重要影响?
[探究三] 能源的思考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消耗的能源是煤炭,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消耗石油,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一方面煤炭和石油储存量日益减少,人类将面临能源枯竭;另一方面能源的消耗又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污染,造成环境恶化。请你为解决当今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各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