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爱国常在微小处
高震东
我今天讲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哪里是爱国主义,处处都是爱国主义!任何一个行为都可以爱国。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战争。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世界正举行选美比赛,那年以色列小组正好当选“世界小姐”。
许多电影界的人士都围着她:“小姐签约吧,将来你可以发大财了”,“签约后你名利双收,你何必回国呢,你的国家正在打仗,那么一个小国,随时会被吃掉的!”“你回去多可怕!你现在又有钱,又有名,留在美国吧!”……
这姑娘却在电视上发表谈话:“世界小姐不是我个人想选,我只是让你们知道,以色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想让人们知道:地球上有以色列这个国家,所以我要出来竞选。今天我被选上了,我要以此告诉世界:以色列是个优秀的民族,因为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同时还告诉世界:以色列这个国家正艰苦奋战,希望全世界的人民同情我们,支持我们!支持我们国家的独立!现在我的国家正在打仗,要钱何用?我们以色列亡国两千年,因为我们文化不亡,所以我们还能建国。今天我要回去,为祖国而战!”
她发表完这番谈话,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国了。(掌声)这个消息发表后,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哇,以色列人真了不起啊!于是,以色列的军队,军心大振,他们象疯了一样,把阿拉伯的军队打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七日战争!七天打完!这就是因为一个女孩子的一句话!
所以,同学们,爱国常常在一个微小的地方。“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肩负着国家的荣辱啊,人家看到我们就看到国家的希望。同学们,国家的前途是向后看的,个人的前途是往前看的。
老师这样一回顾,就知道二十年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看看小学生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是什么现象。如果他品德良好,道德高尚,爱国,二十年后国家就有希望。如果看见这个小朋友很爱国,很有礼貌,很有道德,那么三十年后的中国人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否则看着他怠惰、自私、傲慢、无礼、没有水准,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就是那个样子。我们今天要雪耻图强,力争做得更好。不要丢了祖宗的脸,不要丢了我们汉唐先烈的脸。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的学校门口有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国门一步,肩负全国荣辱。
一口痰吐在中国是小事,一口痰吐在外国,你就丢了中国十三亿同胞的脸,因为你代表十三亿中国人,而不是你个人,你千万不要以为,“好汉做事好汉当”,你错了;你做不到;你不够资格当!所以每个同学的一言一举都要注意。高老师回到国内,看到不顺眼的要讲要骂,要批评要建议,但是我离开了大陆回到台湾,不会讲大陆一句坏话。他们问:“大陆好吗?”我说好得不得了!太好了,太棒了。到了美国就说中国人伟大得不得了,绝对不会丢中国人的脸,一句对中国的批评也没有。但是,回来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讲话,诚诚恳恳地建议。有的人刚好相反,在国内他屁都不敢放一个,装得那么温顺,那么可爱,一离开中国就大放厥词,把中国骂得一文不值,这就是标准的王八蛋也!
【注】高震东,男,山东潍坊人,1930年生,1948年移居台湾。教育家。以上是他在国内讲演的节选。
通读全文,然后概括这篇演讲辞的中心内容。
文中作者举以色列选美世界小姐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批判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批判这种现象?
这篇演讲辞的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试分析其作用。
“爱国常在微小处”,读完这篇文章,你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吗?请略作阐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心理复原力知多少】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能力,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有时候也可以称作"抗逆力"。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是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的改变、自我校正及复原的一股动力。心理复原力主要由归属感、乐观感、效能感三要素组成。其中,归属感指人处在被照顾及被支持的关系里,对这段关系存在期望并积极参与其中;乐观感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和充满盼望的;效能感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等。

这种理念架构是基于发掘心理复原力的外在资源及内在资源,从而帮助学生面对及克服成长的挑战。

材料二:【提升心理复原力方法谈】

据调查,在学习、人际、家庭等方面遇到挫折以后,有些学生缺乏正确有效的应对能力,一般采用退缩、回避、消极应对等方式来解决,因而存在遇事消极、行为偏激等一系列的问题,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上图所示,有效开展"我有'乐观感'"主题系列心理课,可以帮助学生在逆境中有意识地调动各种保护性资源,实现心理功能的弹性提升,从容地度过成长中的每一道"坎"。

学生可以通过"写给自己的小诗""亲情账单""感悟生命力量""畅谈生活愿望""合理归因""唤醒沉睡的潜能"等活动学会换位思考,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建立积极的自我,从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

材料三:【主题班会回音壁】

小宇:我脸上痘痘多,怎么看都不帅,有点小烦。

小文:我最近数学成绩不好,哪有心情乐观起来……

小美:我成长中坎一个接一个,我怎么能重拾信心呢?

组长:伙伴们,……

班会上,"红星"小组围绕"我有'乐观感'"畅所欲言。

班级召开"提升心理复原力•做生命的发光者"主题班会,你负责前期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班会上,班长作为主持人,希望你用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心理复原力",请你阅读材一,完成这个任务。

(2)班长按照心理健康老师要求,请大家为"主题系列心理课"第一课设计名称,请阅读材料二,把你想好的名称写在图表中画横线处。

(3)在班会的"分组讨论"环节,围绕班会主题,各小组展开讨论。你作为"红星"小组组长,针对组员的发言,该说什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家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穿过柳树林,歌声越来越近,透过斑驳的树影,一位白发老妇人的背影伫立蒲河岸边。身旁轮椅上坐着一位头戴钢盔的老汉,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

这是军转干部李子树去马家村当村书记第一天。他小时候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里也算是他的家乡。

第二天一大早,歌声又流进李子树的耳朵,许是沾了晨露,稍有些清灵。"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李子树为一探究竟,就循着歌声走向蒲河岸,躲在一棵柳树后观察着。老妇人穿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专注地唱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汉,头上戴着钢盔,身上也披着一件褪色的旧军装,似乎在伴奏。他们的背影与风中摇曳着的柳枝、蒲草相映衬,宛如一幅苍凉的油画。

老妇人的歌声一停,老汉就像是被按了关闭键,顿时打了蔫儿,脑袋一歪睡着了。

老妇人打起精神,看着面无表情打着瞌睡的老汉,轻轻起身,挺挺有些伸不直的腰板,啊啊地清清嗓子。老汉如听到冲锋号一样,顿时在轮椅上也挺了挺腰,正了正头上的钢盔,右手拿一个小木棍,叮叮当当地敲起胸前摆着的物件,她的歌声再次响起。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几句重复的歌词下来,老汉一直面带微笑,老妇人似乎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喜悦地拍拍轮椅上的他,大声地说:"报告马连长,我们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上甘岭属于我们的。"老汉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一只袖管空着半截。

李子树微笑着走了过去,刚想打个招呼,老汉像被电击了一样,叽里呱啦地狂叫,老妇人像安慰孩子一样,拍拍他的肩,理都没理李子树,推着轮椅叮叮当当地走了。

李子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地在村里忙碌着,但每天都会去蒲河边探望两位老人。一周后,李子树渐渐地与两位老人熟络起来。

老妇人知道了李子树是村干部,曾在部队当过连长,为建设新农村放弃大城市,自愿回家乡工作,就热情地邀请他到家来坐坐。

几天后,李子树来到老妇人家,他推开东屋的门,一下子怔住了。

一台老式电视机正播放着电影《上甘岭》,一面墙上挂着武装带,五星红旗上镶嵌着数枚军功章,炕上的老柜子、行军被……觉得走进了陈列馆,又像是一个防空洞。

老妇人正唱着:一条大河……老汉头戴钢盔,右手拿着木棍,随着歌曲欢快地敲着面前的锅碗瓢盆,边敲边唱,直到电视机中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阵地上。老妇人的歌声停了,老汉的笑容也凝固了。

老妇人这才发现李子树,赶紧让进屋里坐,倒了一碗水递给他,她坐在李子树对面聊了起来。"她和他是在抗美援朝中认识的,在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时,他为了救正在巷道里演唱的她,丢了一只胳膊。"

老妇人接着说:"他是在八十岁那年忽然失忆的,他明白时嚷着要回老家,这不就从城里搬回来了。"她说这些时,脸上一直挂着笑。

老妇人喝了口水继续说:"我是朝鲜人,志愿军回国时,我就和他一起回到中国。他一直就喜欢看电影《上甘岭》,喜欢听里面的歌曲,就让儿孙们给录下来了,可以反复地播放。"他似乎听懂了老妇人对李子树说的话,指着电视哇哇叫。老妇人抹了抹脸,又拍了拍老汉的肩。

原来,这老人家是一级战斗英雄,马家村人,名叫马天亮。

李子树留下电话号码,反复嘱咐老妇人,有事去找他,才告辞。一路上,老妇人的歌声仍在耳边缭绕。

岁月染白了老妇人的秀发,她看见电视里的家乡,鸭绿江对岸那熟悉又陌生的样子,泪水也模糊了视线。

(作者:京格格;选自《小说月刊》。有改编)

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小说《家乡》。

(1)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们围绕"双线结构的好处"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

(2)本次"小说故事会"专题赏析环节,你将代表小组发言。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为发言做准备。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读书的用处

在一座山里,住着一位老农夫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清晨,老农夫都会早早地起来坐在书桌旁读书。有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也想和您一样读书,可我读不懂。只要我把书本合上,我就忘得一干二净。读书有什么用?"

老农夫指着角落里一个放过煤炭的篮子说:"你去河边帮我盛一篮子水回来吧。"于是小孙子照爷爷说的去做了,不过回来之前篮子里的水早早地就漏光了。

"你下次得跑得快一些。"老农夫把小孙子再一次带到了河边。这一次小孙子跑得飞快,但回来之前水依旧漏完了。试了好多次后,小孙子终于说:"爷爷,篮子装不了水!这根本就没有用!"

老农夫笑着说:"你觉得没用,可是你再看看篮子。"小孙子转过头看篮子,他发现____________。"孩子,阅读好书也是如此。"老农夫语重心长地说,"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它,也记不住多少内容,但只要你用心反复阅读它,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你的心灵。"

(1)小孙子转过头看篮子,他发现了什么?请你结合语境,补写在文中画横线处。

(2)优秀的作品能给人有益的启示。请你结合文本和生活积累,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根据文本提炼观点;

②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谁敢动我的杨树

蔡楠

①白杨树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②白杨树的腿有毛病。医生说他得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且双腿开始发生溃疡,需要截肢。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养活妻儿呢!白杨树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③其实,白杨树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问药,希望民间土方能够治好他的腿。但是奇迹并没有垂青白杨树,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④白杨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回家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白杨树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吗给自己喝假药?

⑤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儿。只有干活儿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⑥白杨树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珠的轮椅出现在了大街小巷,出现在了高速公路两侧。他开始捡废品。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古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务局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白杨树,承包费照交!

⑦村里和他签了合同。白杨树就在苗圃场订购了白杨树苗,戴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白杨树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他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创。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白杨树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流到了嘴里,牙碜得不行;流到了地上,砸在新挖出来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⑧坑挖好了,白杨树种上了第一棵白杨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古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硌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白杨树也觉得自己真正地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⑨白杨树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八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锨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成了他的家,也成了他的乐园。 那里变成了一片白杨树林。绿荫覆盖,乌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水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白杨树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⑩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两亩白杨树林,最小的树也值100块呢!

⑪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孩子们,现在我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你们没看出来这古洋河、这鱼儿,还有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⑫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队绕过白杨树,向树林深处走去。白杨树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撇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⑬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白杨树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选自《芒种》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在①②处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

腿病截肢→绝望自杀→捡废品包堤→①    →种白杨树→②    

(2)作者给主人公取名"白杨树",有什么用意?

(3)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中人物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显与心灵的投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第⑩⑪段中两个加点"转"字分别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心理。

①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

②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

(5)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段梅红

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

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

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

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从选文说明内容看,"舌尖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餐饮浪费;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    ;二是消费前的环节浪费:厨房浪费、    等方面。

(2)第③段中加点的"仅""就"不能删除,为什么?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深有感触,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不能理解,认为现在国家脱贫了吃喝不愁了,浪费一点无关紧要,有情可原。据此班级拟开展以"制止餐饮浪费,涵养节俭风尚"为主题的一次辩论会,请你为辩论会拟写一则辩题。

辩题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

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