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 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
|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
一个国家在工业发展的初步阶段或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往往出台贸易保护的政策或举措。以下政策或举措中不属于贸易保护性质的是()
| A.16-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重商主义 |
| B.1852年英国宣布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
| C.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D.1930年美国提高近九百种商品的关税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材料中所述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都包括哪些重要表现( )
①西欧进一步联合,成立欧盟
②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③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多次重大会议,讨论经济体制改革。以下会议和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B、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十四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试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十五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对台方针经历了从主张武力解放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变化。以下史实中,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的是()
| A.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
| B.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 |
| C.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
| D.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材料表明
| A.孙中山不赞成中国实现工业化 |
| B.孙中山主张民生革命 |
| C.孙中山主张民主革命 |
| D.孙中山不赞成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