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为主张迁都的理由。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
孝文帝提到了“道武皇帝”,康有为说起了“先王”。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改革家提倡“托古”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纟壬,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于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有一类文化遗产与大多数世界文化遗产不同,它们反映的不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创造和辉煌的成就,而是黑暗历史和残酷的暴行。
材料一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0年4月开始建造。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

1号集中营,主要是关押政治犯和苏联战俘的监禁营
2号集中营,建于1941年10月,亦称比克瑙,是利用毒气室大规模屠杀被关押人员的灭绝营
3号集中营,亦称布纳,是奴役营,负责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汽油的大型企业
材料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材料三圆明园遗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分别与哪些战争有关?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目的,请以史实说明其意义。
(3)近年来有不少中国人呼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圆明园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你赞同吗?请谈谈理由。

材料一 1991年海湾战争形势图

材料二海湾战争参战各方伤亡情况统计

参战方
伤亡人数
伊拉克军队
美军
其他国家军队
战斗伤亡
非战斗伤亡
死亡
约2万人
148人
138人
192人
受伤
约8 万人
458人
2978人
318人

材料三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材料四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高科技战争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和意图。试从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要批驳上述观点。
(3)材料四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一宣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针对21世纪人类和平事业面临的挑战,我国应该坚持怎样的立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材料三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知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请回答:
(1)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2)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俄国是否有类似的历史情景呢?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4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