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我们应选择 较薄(选填“较厚”、“较薄”)的平板玻璃来进行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前应先将点燃蜡烛A,但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3)改正后,再次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 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准确的是 B:
A.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逐渐变小 |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10cm |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
如图,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对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射出。下表是他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
容积:2000ml的可乐瓶 |
|||||
发射角度 |
20度 |
||||
水量(ml)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第一次距离(m) |
18.28 |
19.6 |
20.95 |
19. 95 |
16.98 |
第二次距离(m) |
17.42 |
20.3 |
24.36 |
23.36 |
14.36 |
第三次距离(m) |
22.33 |
19.58 |
21.32 |
21.34 |
19.34 |
(1)橡皮塞从瓶口冲出,而水火箭却向前射出,可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2)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_ _
(3)本实验中,发射的角度为20°时,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4) 请设计一个验证“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
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实验中,他猜想“物体动能大小还与物体速度大小有关”,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为小球,B为木块。
(1)前两次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移动的距离如图所示,a为木块左侧面的初位置,b为木块左侧面的末位置,根据表格和图中的信息,将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次数 |
小球的 质量m |
小球下落 的高度h |
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v |
木块移动的距离s/cm |
小球的动能 E/J |
1 |
大 |
ho |
vo |
60.8 |
大 |
2 |
中 |
ho |
vo |
48.2 |
中 |
3 |
小 |
ho |
vo |
小 |
(2)如果第1次实验中,木块运动到了长木板的末端之外。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解决的办法是:__(3)如果用圆柱体代表小球做该实验,其好处之一是__
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1)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填字母)
A.采用相同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C.使用相同的烧杯
(2)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水和煤油吸热的
多少是通过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填“平衡”或“不平衡”)。
在“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已
知电源电压恒为3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5Ω1A”字样.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电路图将乙图所示的实物电路补充完整;
(2)小明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造成上述现象的
原因分别是、。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读出并记下电流值;
再将5Ω的电阻改接成10Ω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1.5V,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填“左”或“右”)移动,使并记下电流值;可当他再将10Ω的电阻改接成20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时,却发现无论如何电压表的示数总是大于1.5V,其原因是。
(4)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