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某混合物A,含有KAl(SO4)2、Al2O3和Fe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变化:
据此判断:
(1)固体B所含物质的化学式为 ;
(2)固体E所含物质的化学式为 ;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 。
苯乙烯是现代石油化工产品中最重要的单体之一。在工业上,苯乙烯可由乙苯和CO2
催化脱氢制得。总反应原理如下:△H
回答下列问题:
(1)乙苯在CO2气氛中的反应可分两步进行:△H1=+117.6kJ·mol-1
H2 (g)+CO2 (g)CO (g)+H2O (g)△H2=+41.2kJ·mol-1
由乙苯制取苯乙烯反应的。
(2)在温度为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5mol/L。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乙苯与CO2,反应到某时刻测得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均为1.0mol。
①该时刻化学反应(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
②下列叙述能说明乙苯与CO2在该条件下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正确答案编号);
a.正、逆反应速率的比值恒定 b.c(CO2)=c(CO)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CO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③若将反应改为恒压绝热条件下进行,达到平衡时,则乙苯的物质的量浓度(填正确答案编号)
A.大于0.5mol/L | B.小于0.5mol/L |
C.等于0.5mol/L | D.不确定 |
(3)在温度为T2时的恒容器中,乙苯、CO2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0mol/L和3.0mol/L,设反应平衡后总压强为P、起始压强为,则反应达到平衡时苯乙烯的浓度为,(均用含
、P的表达式表示)。
(4)写出由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合成聚苯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姜黄素(分子式为C21H20O6)具有搞突变和预防肿瘤的作用,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①
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
(2)试剂X为。
(3)姜黄素的结构为。
(4)反应D—E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类型是。
(5)下列有关G(C8H8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正确答案编号)。
a.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b.能与浓溴水反应
c.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d.1molG最多能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
(6)G(C8H8O3)的同分异构体中,符合下列条件的共有种。
①苯环上的一取代物只有2种;
②1mol该物质与烧碱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molNaOH.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有4组吸收峰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已知X,Y,Z,Q为短周期非金属元素,R是长周期元素,X原子的电子占据2个电子层且原子中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2倍;Y的基态原子有7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Z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Q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R+离子只有三个电子层且完全充满电子。
回答下列问题:(答题时,X、Y、Z、Q、R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X元素为,X、Y、Z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2)已知Y2Q2分子存在如图所示的两种结构(球棍模型,短线不一定代表单键):
该分子中Y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3)X与Y元素可以形成一种超硬新材料,其晶体部分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该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填正确答案编号)。
A.该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
B.此晶体的硬度比金刚石还大 |
C.晶体的化学式是X3Y4 |
D.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 |
(4)有一种AB型分子与Y单质分子互为等电子体,它是一种常用的还原剂,其化学式为。
(5)R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R与Z形成的某离子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该晶体的密度为a g·cm-3,则晶胞的体积是cm3。
某地有丰富的铝土矿和石灰石资源,拟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还有少量的Fe2O3、SiO2)为原料冶炼铝,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原料A的名称是,可循环使用的物质的化学式式为。
(2)如果省去步骤①,即溶解铝土矿从直接加入B溶液开始,则最终会对氧化铝的生产产生的影响是。
(3)写步骤③的离子方程式。
(4)步骤⑤是在铝电解槽中进行,电解槽的两极材料均用石墨,写出阴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5)工业常用阳极氧化法使铝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如右图是铝阳极氧化实验装置图:a端是电源的极。铝片表面形成氧化铝的原理是(用电极方程式表示),(填“能”或“不能”)用较浓NaCl溶液代替20%H2SO4作电解液进行铝的阳极氧化,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有一种广泛用于汽车、家电产品上的高分子涂料,按下列流程图生产。流程图中M(C3H4O)和A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N和M的分子中碳原子数相等,A的烃基上一氯取代位置有三种。
填写下列空白:
⑴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高分子涂料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下列转化的反应类型:A→B_____,B→D______。
⑶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发生银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与N反应生成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