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雨伞
我的一幅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人们的评论是:构思新颖,线条勾勒有力,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十分逼真。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我也为自己的崭露头角而欣喜。
我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画面是一个雨天,天黑沉沉的,墨云翻滚,向大地压下来,雨脚如麻,倾盆滂沱,地上坑坑洼洼注满了雨水,水面浅起了无数小泡。在这灰暗的背景下,浮动着彩色明丽的雨伞,遮着一稚气未脱、花枝招展的十一二岁俊秀姑娘。母亲全身都在雨中,淋得像个落汤鸡,而女孩,在母亲的大伞的保护下,滴水不沾,衣服仍的棱有角。小女孩仰头望着母亲,一手抚着母亲湿漉的衣服裹着的手臂,面部表情激动,口角张开,像是说:“妈妈,您还在发烧呢,您自己为什么不张伞呢?”母亲病态恹恹,却含着笑,张着嘴,像是在安慰女儿:“傻孩子,妈妈是大人,不要紧,你人小,挡不了这冷雨的浇淋……”
画展的一天,我在自己的画前呆了许久许久,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面颊滚焉。我的心里在呼喊:“妈妈,妈妈,我多么希望您现在在我的身边同我一起欣赏这幅画呀!”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画中的姑娘便是幼年的我,画中的母亲便是我母亲的写照。记得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妈妈早晨看到天气预报说可能下雨,要我带伞,我指指红红的东方,哈哈笑着逃走了。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放学时下得更起劲,铺天盖地,从屋檐上,从树林上,从天空间,哗哗哗下个不停。这时,妈妈像救星一样出现了。她原来发烧在床,一看天下大雨,她支撑着,步行两里多路来接我。她把家里仅有的一顶伞全遮在我的身上,而自己却在春寒料峭中淋着雨。妈妈回家大病了一场,在她说胡话的时候,她还在叫:“撑好伞,顶住风雨的方向……”在她的病榻旁边,我用了稚气的笔,画了一幅“母女春雨中”。当我给她看的时候,她绽开了笑容,说:“妈妈盼你早日成才。你很有艺术天分,将来学画吧!”
妈妈的期待一直激励着我。我大半生辛苦恣睢,转辗奔劳,但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精神的支柱,使我经得起生活的风风雨雨。我终于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蕴藏在心头的感激。然而,回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知道一幅画怎能画得尽呢?有个唐朝诗人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亲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更何况我今天虽身处异国他乡,可母亲的爱仍像雨伞一样保护着我。
“爸爸,爸爸,来看中国地图!”一个天真幼稚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看到一个小孩拉着爸爸的手向我的画走来。“别胡说!”作父亲的呵止他,大约是怕贬了我的作品。但当他仔细端详我的画,指着由伞组成的“中国地图”感慨地说:“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
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妈妈,我思念您!”
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⑴“我的一幅国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一句中的“竟”的含义是什么?
⑵“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中的“竟”有什么作用?
⑶“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眼睛两次“模糊”的原因和表达的感情是否完全相同?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这句话怎么理解?
“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的爱的具体内容。
文中既介绍了《雨伞》的画面,又回忆了当年“母女春雨中”的情景,比较这两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⑴两处都描述了自然环境,环境的特点是           ,描写环境的作用是       
⑵两处都从               等方面刻画人物,既表现了母亲的         之情,也表现了儿女的           之情。
⑶有人说,这两处文字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人说,这两处文字有内在联系,在文中各有其作用。你同意哪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文中说,《雨伞》“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文中又说:“母爱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用有关的文学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一18题。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组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②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③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⑤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帮助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帮助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⑥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所以黑匣子实际上是无法毁灭的。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请根据第①—④段内容,概括说明什么是黑匣子。
为方便飞机失事后查找黑匣子,人们在设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文章第⑤段讲述戴维·沃伦博士的故事,有何作用?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做具体分析。
①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
②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一14题。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喜旺在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假如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与原句比较一下,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到了腊月二十八。
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玲
⑴“小呀麽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⑵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
⑶下午4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⑷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⑸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⑹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⑺难以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⑻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
⑼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
⑽“他想不想从前的小朋友?”我问。“不想,哪儿都有小朋友,哪儿小朋友都一样。或许儿子眼里,小朋友是种现象,一种配套设施,一种日光下随你移动的影子,不记名的影子……”朋友尴尬地说。
⑾我无语了。这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和故园的一代。他们会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记忆和情感地点的移动,意味着朋友的告别和人群的刷新,而他们,只是随父母财富的变化,从一个物理空间转到另一物理空间。
⑿那天,忽收一条短信:“王开岭,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⒀我愣了,以为恶作剧。可很快,我对它亲热起来,30年前,类似的唤声曾无数次在一个个傍晚响起,飘过一条条小巷,飘进我东躲西藏的耳朵里。传统老街上,一个贪玩的孩子每天都会遭遇这样的通缉,除了家长的嗓门,街坊邻居和小伙伴也会帮着喊。
⒁感动之余,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温室童年、园林童年、玩具童年了。
⒂面对现代街区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
⒃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刮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文章开头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的“我”目睹小学生放学之景,回忆往昔,情感翻覆,请根据提示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见小学放学情景,为孩子们感到①→与常搬家的朋友交谈,为孩子没有故园之感无奈→收到喊回家吃饭的短信时,我②→为自己有过“放学路上”的童年③→为现在孩子的温室童年伤怀。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8)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结合全文理解标题中“放学路上”的含义。文中有一个句子直接回答了“放学路上”消逝的原因,请把它抄在下面横线上。

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
①相声演员郭德纲演相声独树一帜,常常是一票难求,当主持驾轻就熟,诙谐幽默,演影视也顺风顺水,颇受欢迎。但郭德纲也一直都是个有争议的人,批评他的板砖和赞美他的鲜花差不多一样火爆,有人预言“这小子就是个泡沫”,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声称他抄袭传统相声名段改为自己的段子……面对这些争议和责难,郭德纲很坦然地说:“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善于把扔过来的板砖铺成道路。”
②的确,人生在世,如果要想干出点名堂,要想获得成功,出人头地,不受批评、不挨板砖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意志脆弱的人,可能就会被飞来的板砖砸趴下了,一蹶不起,这也就是鲁迅说的被“棒杀”了。而意志坚定的人,则会勇敢地面对批评和指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从指责里看到自己的短处,当然对那些恶意的人身攻击和无端造谣也会一笑了之。
③算起来,近代中国文化人中鲁迅是被人扔板砖最多的一个,这其中既有善意的批评和商榷,也有恶意的攻讦和污蔑,既有来自文化名流的争鸣意见,也有来自文化流氓的无耻谣言,比如说他拿苏联政府的卢布,比如说他的作品“抄袭”日本作家等,潇洒的鲁迅不仅用这些板砖铺成自己的前进道路,而且用这些板砖垒成了一座巍峨的文化高峰,至今无人企及。
④小巨人姚明的成长也同样没少挨板砖。他刚进军美国NBA时,美国媒体对他的嘲讽声、质疑声、批评声,简直是铺天盖地,板砖多如雨点。面对板砖,姚明表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和倔强,他没有据理力争,没有用板砖回击,因为他知道那没用,最好是用事实说话。你不是嘲笑我是瘦竹竿吗,我就拼命苦练把自己练成“肌肉男”;你不是讽刺我打球作风太软吗,我就专门在硬仗、恶仗中努力表现自己;你不是攻击我体力差,一场球无论如何也拿不下20分,我就打出个样子让你看看,一场球拿他个三四十分出口恶气。姚明也用这些板砖铺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成了NBA巨星。
⑤“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这话极富哲理,更具有可行性,郭德纲、姚明能行,你我也能行。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在文中的意思。
那些意志脆弱的人,可能就会被飞来的板砖砸趴下了,一蹶不起,这也就是鲁迅说的被“棒杀”了。

下面提供的一则材料能不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简要分析作答。
【材料】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长大以后立志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他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结果却又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但他依然坚持梦想,在不到二十年里,他共创作小说91部,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立春后为什么还会下“冻雨”
刘志伟
①2014年,立春过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受冷空气入侵与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在大范围雨雪天气中,还发生了“冻雨”,给交通安全、越冬作物生长均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不少公众质疑,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立春后怎么还出现这类冻害?
②立春在天文意义上是入春,但在气候意义上,一般2月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滑动候平均值不会稳定通过10℃,故仍处于冬季,发生此类灾害性天气现象,不足为怪。人们所称的“冻雨”,气象学名叫“雨凇”。
③这一不速之客,是来自天空低于0℃但未冻结的过冷却水滴。通常大气温度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递增而递降,但产生雨凇的大气层结,是自下而上呈“冷——暖——更冷”的分布,即“过冷却雨层——暖层——冰晶层”,通常存在0℃或以上的逆温层是雨凇层结的重要特征。近日出现的雨凇,是来自于气温在零下十几度5500米上空冰晶云层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米左右高于0℃的气层,使其“冰容”销魂沦为“雨滴”。又当其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1500米以下时,再度进入了低于0℃的近地层,此刻一部分可能还魂冻结成 “冰粒”,大多数因来不及冻结,成为低于0℃过冷却雨滴,在低于0℃的地物上“安家落户”,冻结成为雨凇。
④雨凇的形成,还与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条件相关。像江汉平原,是从汉江河谷南下冷空气首当其冲的地方,发生雨凇的几率就大。如武汉市年平均雨凇为2.8天,最多年达19天。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般可达25~40毫米(荆州2014年2月6日为26.8毫米),严重雨凇会造成交通、输电通讯线路中断,自来水管冻裂,越冬作物茎叶严重机械损伤……
⑤有人认为气候变暖雨凇会减少,其实不然。湖北省气象局乔盛西研究员等分析,雨凇形成的典型气象条件并非是严寒,而是微寒有雨。武汉与荆州市的雨凇,通常在0℃到零下3℃的微寒天气条件下出现,其频率占84%,而其中在0℃到零下1℃之间出现的频率的占42%,在零下3℃以下的出现频率只11%,即使气温高于0℃,在0.1℃到1.0℃之间出现的频率还占5%。可以说气候变暖不至于减少雨凇的危害,因此要防患于未然。
(摘自2014年2月11日《科技日报》,有改动)
文章从哪两大角度介绍了“冻雨”形成的原因?

通常大气温度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递增而递降”这句话中“通常”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