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为车骑将军。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亚夫丞相职务被免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周亚夫先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请说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材料三“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思想界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荀子思想地位在南宋学术界出现了何种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美国宪法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非是件易事。……但总的看来,宪法的民主因素远远多于保守因素,如果再看是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然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如果再看到它对美国社会政治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的话,它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屈指可数的最进步的历史文件之一。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二“光荣革命”是英国民众为反对英王詹姆斯二世的专横,于1688年发动的一次政变。……这是一次非暴力的成功变革,故被称为“光荣革命”。被英国哲学家罗素称为“一切革命中最温和最成功的革命”。
材料三……但是,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向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盘踞了几百年地盘进攻。改变了几百年选举议员的做法,这意味着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不得不作出让步。有两个议员的26个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因此,工业资产阶级无疑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迫使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让出部分权力。
——摘编自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美国宪法有哪些“民主因素”。“保守因素”又指什么?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的“温和”与“成功”分别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挑战”和“进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该书又对夏朝建立后的社会情况作了如下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二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的。“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了哪一时期的哪一制度?
(2)“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了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民间重修“家谱”渊于西周哪一制度?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方面有何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美国打开日本的大门日本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
材料三 侵略与学习
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不过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3)根据材料三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结合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日本也输了?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从现代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10分)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民主制度,才能结出政治文明的硕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资产阶级颁布的法律文献

国家
时间
机构
法律文献
英国
1689年
议会
《权利法案》
美国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
1787年
国会
1787年宪法
法国
1789
制宪会议
《人权宣言》
1875年
国民议会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谈起美国政治思想,人们首先想到它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部分,或者是西欧的(特别是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毫无疑问,美国的思想和文化深受欧洲传统的影响。但它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上又孕育出独特的政治思想,孕育出一种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
——王缉思《美国政治思想》导读
材料三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
——傅国涌《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的(特别是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有没有解决当时的中国问题?为什么?(8分)
(3)结合以上材料,你如何认识民主政治? (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