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以“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下令关闭宁波、厦门和松江三港的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
——张九渊《中国经济史概论》
材料三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这一政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长期实行的经济根源及影响。
(3)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6分)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②   
青岛、大连等
有力的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丈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l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 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 说明理由。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 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6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9 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6月27日,杜鲁门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接着,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1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从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所谓“防务岛屿链”。进入21世纪,为了遏制亚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生命力,美国的“岛链”概念被正式化、战略化。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71年,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在意大利正式出版,该小说对十月革命前后的政权更迭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文学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悄悄发行。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共产党就可能发生奇怪的结果:因为普遍的一般党员,只习惯于服从铁的纪律和服从上意,不谙妥协、调和的艺术。因此之故,一旦发生某种变故,捣乱了党作为政治工具的团结之功效,苏俄或许会一夕之间变天,由最强大的国家沦为国际社会中最弱、最悲惨的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岛链”战略形成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采取了哪些抗衡苏联的战略手段?产生了什么结果?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人权宣言》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最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体现了哪些共同的民主思想?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关系如何?
(2)三个法律性文献有何本质一致性?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 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 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8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7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