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3分)
雅舍思雅
唐韧
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
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在安定繁荣后出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绝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光彩照人,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
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先生在重庆郊区避乱时的居所,当年已是破旧不堪,后来人去楼空,逐渐荒废。
B.本文的主旨是,怀念梁实秋先生甘于清贫、积极乐观的品格,希望人们即使生活困苦,也要有“肃挺之雅”。
C.谢冕先生感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是感叹当今的综合国力,相对而言,不如盛唐强大。
D.文章结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绵里藏针,含蓄地批评了看门人精神世界不“雅”,强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E.本文语言凝重隽永,行文丝丝入扣,收放有度,各种材料巧于编排,共同演绎着作者深远的忧思。
请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8分)
(1)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题为“雅舍思雅”,所思之“雅”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来临?
何中华
晚清以降,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不足,中国的哲学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启示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从而为恢复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内核。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首先要求一种哲学的复兴。
笔者认为,同科学的情形相比,哲学创新有一个特点,即它不是积累性的,这不太像经验科学那样,可以通过积少成多,最后孕育着总体上的质的突破。哲学创新归根结底是元哲学层面上的重建,可谓“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就具有了前提的意义,需要先行地着手。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将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问题”、“范式”、“话语”等不同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三者也是元哲学预设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既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前提,也将构成这种发展的本身。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中国哲学来说,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问题”不仅仅有一个时代性的维度,还有一个民族性的维度。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哲学境界在极致之处当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从而达到会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哲学又总是需要立足于哲学家之此在性的处境并以此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予以追问并回答。所以,哲学的原创不可能逃避时空坐标对哲学家的约束。再者,哲学之研究只有返回到当下现实的原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紧的在于,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乃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必要准备。
在哲学上,只有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才能够在言说层面上真正拥有话语权。我们受西化的影响至深,这不仅表现在观念和价值偏好上,也表现在言说方式上,以至于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为西式哲学的复制品。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甚至连“中国哲学”的称谓能否成立都成为问题,这意味着中西文化在运思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异质性。因此,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靠批贩西方哲学来支撑门面的做法,只能阻碍哲学的自主性。
哲学研究范式是哲学学派得以形成的标志,是哲学学派得以整合和认同的原型,也是哲学学派孕育成熟的衡准。不同范式、不同学派之间的和平竞争、平等对话、相互辩难,是哲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恰当而健全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自觉建构。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而只是说不应急于立山头、挂旗号、划圈子。在学界倘若不能抵制那种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的陋习,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风气和秩序。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形成的学派及其内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后现代时期来临之际,中国哲学的原创就是中过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伟大复兴。
B.哲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创新的一点是它不会走从量变到质变的途径,而是通过元哲学的重建实现总体上的质的突破。
C.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中过哲学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D.尽快推进中过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将有利于中国哲学学派的早日形成。

E.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哲学就失去了影响力。
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问题”必须集中反映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
B.“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意味着中过哲学只有提出并解决当今中过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中国问题”的民族性维度意味着原创的中过哲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哲学。
D.准确提出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味着开辟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作者为什么呼唤原创的中国哲学?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怎样才能来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枣花香
李健吾
一阵风来,我闻到了枣花香,我站住朝四面望:空落落的胡同,只有几个小孩子匍匐在洞外,拍地上的硬纸玩。右首街墙里是一家院子。沿墙有一颗枣树,扶疏的嫩叶随着细长的枝丫在半空摇摆。靠里还有一颗体态龙钟的枣树,一树轻盈的小叶,正好横在邻人的房上。年高的、年少的,都给人一种生气蓬勃的感觉。鲁迅《秋夜》的描绘忽然亮在我的眼前: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重复在这里,给秋夜引出意想不到的寂寞的战斗的诗意。叶子落尽了,干枝子还像抢、戟一般直指着月亮。而今不同了,初夏的清晨,处处是乐观的意兴。我朝东走,太阳迎面照来,我才离开江南,北京已经变成江南。两颗枣树,一老一幼,都在开着小黄花。
于是我闻到一阵阵的枣花香。
不凑到枣树枝子跟前,很难辨出叶子掩翳的米色小花来。这些谦虚的小花,像飘香的桂花那样不惹眼,却不像桂花样有口碑。八月桂花香。广州的桂花一年四季开。可是花谢了,枝头什么也不留下来。我为枣花叫屈
枣子!枣子!
五岁前后的景象忽然涌到我的心头。我提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半罐井水,跟着姐姐和家里人,走进一片枣林。说是枣林,其实枣树长在畦垄上,三两丈远才一颗,并不妨害庄稼。初夏我在地里跑,一定闻到了香味;可是我对香味有感情,却远在成年以后,因为欣赏芳香是要年龄的。我之所以跟着姐姐到枣林来,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心情,一方面自然还有馋痨的心思。成百上千的枣子,青里透红,挂在枝头,该多吸引每一个小孩子啊!姐姐举着竿子,学大人打枣虫,什么枣虫我不记得,反正不像是北京小孩子说的那种形象可怖的洋拉子。虫子打下来,我就捡起来放在有水的瓦罐里。不过捡不捡全看我的高兴。我只是跟在姐姐后头专拣她错打下来的枣子罢了。
人家把我们那边的枣子叫做“相枣”。我的母亲姓相,是北相镇人,娘家没有直系亲人,不过总算还有所谓娘家人,偶尔带我回一趟娘家。秋冬之交,车过地头,望见柿子像受了冻似的那样红,就央人摘下低枝的柿子给我吃。我边吃,边跟着车跑,兴致很高,不过没有吃生枣的兴致高。相枣大概是从北相镇得名的吧,我对没有亲姥姥家的北相镇也有好感。
那些可爱的生枣,个子如同小娃娃的拳头,咬一口,又甜又脆,咬好几口,才能咬完老大的枣,“囫囵吞枣”是不行的,我对相枣的记忆这样深,那年带着孩子们逛北京的西山,吃着樱桃沟的枣子,清脆可口,孩子们赞不绝口,我这个五十岁的老头子,离开家乡的土地四十多年了,尽管吃过各地方的好枣子,说起枣子好吃来,还是热情地把安邑的枣子夸成了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枣子。孩子们缺乏我的童年,只好将信将疑地由我夸口。过了几年,表弟从猗氏县来,带了一包枣子给我,我指给孩子们看,傲形于色道:“看枣子多大!肉多厚!”我分了几小包,转送给我的亲戚长辈,孝敬之中,未尝不多少含有夸耀的意思。往往有人问我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总是:“山西安邑人,《史记》上说的‘安邑千树枣’的安邑。”有一千棵枣树,还必须是安邑的枣树,司马迁认为“与千户侯等”,想见安邑枣子的名气大,来历久了。我怎么能不引以为荣呢?
猗氏县的枣子当然也有名,晋朝的郭璞给《尔雅》作注,就指明:“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蛋。”猗氏县和安邑县是近邻,树种自然还是一个。河东的枣树都应当归在相枣一类。《尔雅》把河东的枣子叫做“洗大枣”,小时候我也听人把家乡枣子叫做“洗枣”,想必自古以来就有这种称谓,就有这种大枣的荣誉了。据说陕西邠县有一种枣子,比“洗大枣”还大。也许是吧,不过一定还是从河东移植过去的。否则,邠县的人怎么把自己的枣子叫做“晋枣”呢?我为家乡的枣子骄傲。
站在北京的胡同里,闻着街墙上空的枣花香,我想起了家乡的枣子。我明白各地的枣子有各地枣子的特色,只是它们和我的童年无关,哪怕是国色天香,我也只能说来话短。是啊,我多想回到五岁前后,在家乡的地头,边捡枣虫,边吃半青不红的枣子啊!
请简析文章里写鲁迅《秋夜》中的枣树的意图。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根据语境,在波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填入的句子不超过17字)
文章第六段两次说到“枣子”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故乡枣子的有关内容和这些内容分别表达的感情
.根据文章内容,有人认为标题改为“故乡的枣子”比“枣花香”好,你是否同意,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即时性”高于一切,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正如发生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说:“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鼠标轻松点,内容蜂拥至”,猎奇心理下的点击过程很难有深入思考,“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行程以某条信息为起点向外延伸分散型的思维结构,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同时打开多个浏览器窗口,在不同的网络窗口中搜索信息。
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成为过眼云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天策教授对此表示担忧。《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网络时代,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这甚至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对网络的依赖会导致他们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我们对一个问题深思熟虑的程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认为,“思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由于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同时网络上信息比较多,舆论复杂,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
B.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是消除网络对个人创新能力影响的根本。
C.“内容翻译者”习惯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只能复制所“看”内容,而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
D.网民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是由于网络信息多,舆论复杂造成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阅读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内容翻译者”。
B.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了非常多的信息,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会成为过眼云烟而被遗忘。
C.由于一些网民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从而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
D.书刊时代,人们可以沉浸到书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它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

网络文化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精神的旅行
肯特·伯纳恩
精神信仰仿佛不可触摸,但它确实存在。它是我们仰望星空,或者凝视傍晚日落的最后一抹余晖时骤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当我们在美好的一天醒来,嗅到空气中洋溢着我们熟知且喜爱,却记不起来自何处的馥郁芬芳时,它是我们清晨的颤抖。它是创始起源背后的谜团,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它是一种不同的意识,激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有些人会告诉你,上苍是不存在的。他们会宣称,无法面对现实的人把命当作支柱,在生活中需要虚构信念的人把上苍当作神话。他们会对宇宙的起源作出理性的解释,对大自然的完美运转做出科学的解释。他们会指出世界上的邪恶与不公,列举利用宗教来挑起战争或伤害不同信仰的民众的例子。
你无法与这些人争辩,也不该与他们争辩。古人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只要你对周边的宇宙怀有神秘感,你就会听到大海波涛的低吟。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让那些想要讨论禁锢他们的围墙的高矮和形状的人去争论吧。
如果你听到远方大海的呼唤,不要由于周围的幼稚言论和矛盾而改变方向。路有许多条,从每条路上看到的大海都有所不同。你的任务不是评判别人的路,而是找到一条带你不断接近你在内心听到的低吟声的路。
首先要接受你所处的位置。
我们都具有特殊的天赋。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具有同情心,另一些人则有自律的能力;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充分意识到人的美,另一些人则充分意识到大自然的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能敏锐觉察到生活当中的不公,另一些人则为我们身边的善良行为欢欣鼓舞。
这些都是起点,因为他们都是信仰之地。你必须找到你信仰的源头,必须发掘培养这种天赋。如果信仰让你的灵魂的音乐发出了声音,请不要害怕,去加以遵循。信仰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表达了许多人共同追随的精神真理。
精神的成长只能通过实践来磨砺和完善。如同乐器一样,它必须要有人弹奏;如同道路一样,它必须要有人行走。无论是借助阅读、冥想、崇拜或是善行,你都必须让自己向着精神升华的方向迈进。除非你通过实践自己的信仰来展开精神上的磨练,否则精神的领域不可能深入。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你筋疲力尽,无法继续前行,或者,其他事情显得更为重要。也许,你开始感到自己的信仰只是一时的热情。也许,你会觉得精神日渐萎靡。也许,你根本不在乎。
如果情况是这样,不要对自己过于严厉。你的整个生命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你会身处不毛之地,也会踏上充满机遇的土地,只需确保自己能不断迈步向前。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
最重要的事,你要对自己的路有信心。尽你所能地遵循它,必要的时候加以改变。但是,不要放弃对大海的追寻。你越是靠近,低吟声越是响亮,你就越会对他的存在确信无疑。你也许没有走上自己预想的路,但你仍然会走在路上。不要因为你无法找到唯一的真理而怀疑公正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只有最刚愎自用的人才会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真理(无论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其他的)。找到那条像晴空朗日一样闪亮的路,找到那条富有记忆中的芳香和承诺的路,然后加以遵循。只有傻瓜才会因为看不到太阳的形状而拒绝走在阳光下。
对行走在精神旅行路上的人们,作者提出了哪些忠告?请概括作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
(2)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
“精神的旅行”这个题目体现了本文写作上的什么特点?请你联系文章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作者说“生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许多这样的生命,受到了后人的敬仰。请结合文章观点,从苏轼、鲁迅、巴金中任选一人,谈谈他的精神之旅。(字数不少于60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
李春红
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
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理推论的逻辑性。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兴味、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形象、典型、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这点上,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方式可以借鉴。这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但新批评对语义、语境以及文本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深入挖掘,更适合诗歌这类短小精悍的文体。在经过遗忘式的第一遍阅读后,对作品就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的初步印象。建设性的批评,还应该谋求批评家之间的“递增型发展以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批评思想”,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我们不仅需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所以阅读的最终任务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而是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更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样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
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学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作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作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
就立意而言,批评写作对立意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批评写作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纵然是再华丽的词藻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复之作。
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
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虽然也会涉及说明、叙述描写等,但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要服从于说理的需要,观点和例子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深度,令人信服。
下列对文学批评“文本阅读”的要求,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A.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
B.文本阅读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其次是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
C.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遗忘式”细读,还要读出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内容。
D.文本阅读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作冷静审视,批评才有保障。

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学批评写作独特规定性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语言,又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语言,其语言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B.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又要“出乎其外”,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C.批评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
D.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恰当地运用古代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使之规范化且具有学术性。
B.建设性的批评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往往不够科学。
C.文学批评写作上的立意是它的灵魂,语言上拾人牙慧,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毫无价值。
D.文学批评属理论研究,它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文学创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