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 B.废除分封制 |
C.设置中朝和外朝 | D.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
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这一结果说明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巨变 |
B.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未带来影响 |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失败 |
D.中国社会对民主政治缺乏热情 |
《战国策· 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 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
C.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 D.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
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 |
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 |
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 |
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