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以“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为主题的展览。
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据上述展览中三幅图片,简单谈谈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是中日两国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即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分权目的。
——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东方民族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功“范例”,日本近代化是第三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如美国历史学家赖肖尔就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并判定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赖肖尔还认为,虽然日本近代历史中包含着军国主义等问题,可是日本的现代化却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然而,所谓“范例论”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以唐朝、明朝为例,说明古代中国权力运行中“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分权与近代西方分权在目的上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提取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关键信息,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赖肖尔的观点。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
我们力图审判的这些罪恶,曾是被精心策划的、是极端恶毒的、是充满破坏性的。人类文明无法容忍它们被忽视而不接受审判,更无法容忍它们再次卷土重来。
——1945年美国大法官罗伯特·杰克逊《纽伦堡审判总起诉书》
材料二 1953年西德通过《战争受害国赔偿法》,截止2000年,德国赔偿总额超过1500亿马克。
1963年震惊世界的奥斯维辛审判在法兰克福举行,引起德国全国上下对过去清算纳粹做全方位的反思与自省,引发了六十年代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
1994年9月,联邦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一切纳粹标志和符号,更禁止对纳粹头子希特勒以及任何战犯的宣传活动。
2012年1月27日——联合国所规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德国对死难者降下半旗,总理默克尔发表讲话表示:德国对纳粹罪行要“承担永恒的责任”。
2013年8月,将近2000张海报出现在德国柏林、科隆和汉堡的街头以及橱窗、地铁站等处,“通缉”在世纳粹战犯并悬赏线索,用德文写到:“迟了,但还不算太迟……”
——《深度国际·警惕“东方纳粹”复活》
(1)依据材料一,概述美国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说明德国“同纳粹划清界限”的行动及其历史启示。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且夫寡不敌众,人理之公则也,安有以一人而敌亿兆国民者哉!则莫若立行乾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三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聃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荣衰,国家长久,天下后世,师之慕之。
——选自《康有为政论集》
(1)据材料,概括指出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及其目的。
(2)结合史实一说明康有为在中国“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②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表1
行业 |
1895年 |
1899年 |
发展速度(1895=100) |
|
棉纺织业 |
纱厂纱锭数(枚) |
14653 |
69564 |
474.7 |
机制面粉业 |
产量(万包) |
2047 |
6766 |
330.5 |
缫丝业 |
出口量(担) |
3039 |
4175 |
137.4 |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
38569 |
45278 |
117.4 |
|
内地丝车数(台) |
7943 |
29270 |
368.5 |
|
卷烟业 |
资本额(万元) |
85 |
154 |
181.2 |
火柴业 |
资本额(万元) |
126 |
241 |
191.3 |
水泥业 |
产量(吨) |
68 |
190 |
279.4 |
机械采煤业 |
产量(吨) |
89 |
145 |
162.3 |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表2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表2
进口商品 |
|||||||||||
年代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机器及 大工具 |
建筑用品; 设备、器材 |
合计 |
消费品 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合计 |
||||||
1893 |
0.6 |
7.8 |
8.4 |
13.0 |
78.6 |
91.6 |
|||||
1903 |
0.7 |
14.3 |
15.0 |
22.3 |
62.7 |
85.0 |
|||||
1910 |
1.5 |
16.0 |
17.6 |
17.0 |
65.4 |
82.4 |
|||||
出口商品 |
|||||||||||
时间 |
原料 |
半制品 |
制成品 |
||||||||
农产品 |
矿产品 |
手工制造 |
机器制造 |
手工制造 |
机器制造 |
||||||
1893 |
15.6 |
—— |
28.4 |
0.1 |
53.4 |
2.5 |
|||||
1903 |
26.8 |
0.4 |
17.2 |
11.9 |
32.9 |
6.8 |
|||||
1910 |
39.1 |
0.7 |
13.1 |
14.7 |
28.3 |
8.0 |
|||||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共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