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第6点速度V= m/s,滑块的加速度a=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绳在 O点悬挂在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
重复上述①②③④,得到图示表格a。
(1)根据表格a,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 kg(保留1位有效数字)。
(2)某次操作中,有同学使用相同器材实验,但将传感器调零后再接上支架,其后按①③④步骤重复实验,得到图示表格b,则表格空缺处数据应接近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追寻科学家研究足迹的过程中,某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该同学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多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保证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B.保证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C.把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D.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2)如图乙所示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连续的六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相关计数点问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测出小车的质量为M,钩码的总质量为m.从打B点到打E点的过程中,合力对小车做的功是 ,小车动能的增量是 (用题中和图中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某同学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使用如下器材和装置:小球(质量为m)、秒表、米尺,一个圆锥摆(如图所示)。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公式和文字,完成实验。
(l)悬线一端固定于悬点O,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记下此时小球离悬点的高度h和圆周运动的半径r,测量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2)小球所受的合外力F=____(用m、h、r表示)。
(3)改变____,重复步骤(1)。
(4)以____为横坐标,____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以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
在《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根据实验测出的弹簧所受拉力F和弹簧总长度L数据如下表。
(1)根据所给数据在图中作出F-L图。
(2)弹簧原长为____m。
(3)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N/m。
(4)F与L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以m为单位)。
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中小车A的质量为m1,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B,它们均置于水平放置的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上,C为一固定的可读数的拉力传感器,钩码p的质量为m2,实验时可改变p的质量,并读出传感器对应的数值F,不计滑轮的质量及滑轮与轴间的摩擦。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与定滑轮间的细绳和长木板必须保持平行 |
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
C.实验中钩码质量m2应远小于小车质量m1 |
D.拉力传感器的数值为![]() |
(2)如图乙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标出了所选的五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是 m/s2。(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F图象是图丙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