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共13分)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体裁是      ,作者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的代表人物。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另一篇《         》。
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风烟湘西•去凤凰
皮佳佳
①到达凤凰是一个薄雾未散的清晨。刚下过一场雨,天灰蒙欲低,青石板路如洗。深巷仿佛有脚步敲打,挑一肩杏花叫卖。我踌躇在久违的门前,看见门框上的朱漆已斑驳成卷,衔门环的兽头模糊了轮廓。
②良久,木门“吱呀”打开,晨霭在门后逐渐散去,我的视线却开始模糊:如蛛网辐射开去的窗格前是否坐着一个“乡下人”?他淡淡笑着,我移步走近,他却退身消失在黑暗中。仿佛知道每个人都在寻访他,却无法走进他的世界。
③风火山墙的一角无声地指向天空,瓦当中生出一蓬杂草,散落在瓦间,随屋檐漏下几滴残雨。也许那才是他吧!一丝清冷,几许寂寥,繁华本就与他无关,无论身处偏远边城,还是喧嚣都市,无论曾经的青春风发,还是后来的命运多舛。就像眼前墙壁上长长短短的头衔,还有如我这般拥挤熙攘的来往者,都与他无关。
④走出门来,见几个嬉戏的学童叫嚷着跑过,想起他也曾这般,偷藏了书包,与山间的黄麂追逐,与小河的鱼虾为伴,要不就驻足在针铺、伞铺、皮靴店、豆粉乍坊、铁匠铺子前,在另一个天然野地里认识世界。也许那个世界,比他后来经历的更宏大、真挚且干净,得以定格他的精神图谱,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丝丝点点地渗透出来,成了他文字的唯美和些些忧伤,以及骨髓里对于本真的呐喊。
⑤此时,天色已变得明亮,阳光从云层中投射出来,灰砖墙面和古旧屋檐都染成了金色,远处高耸的飞檐,在清空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也拨落了我心中尘世的蓑衣。走到沱江边,顿时豁然开朗,青山斜抱,一湾碧水缓缓流淌,两岸是梦中的吊脚楼。小城如沉息静卧的鸾凤,守护着一方天然璞玉,青石板路是它的骨,碧玉江水是它的纱,吊脚楼娉婷而立,就是它风姿绰约的微笑了。吊脚楼临水而建,一半凌空挑出,用木头柱子随性支撑,如斜倚翠波的醉柳,又如飞身江面的奔螭。古旧成烟黑色的楼身,屋顶的飞檐小角刷成白色,调皮灵动地翘首,岁月晕染的黑与鲜活素描的白之间,缠绕着美的执着。吊脚楼密密匝匝却各个不同,像旋律明快的协奏曲,从古城楼缘起,层叠了无数层的重檐,回环了无数回的咏叹,一直演奏到夺翠楼的高潮,奏出重重高音C,却不让人喘一口气,紧接着霸占一切感官的虹桥,再以一个管弦和鸣的高音D穿透灵魂。在乐章的余韵中,我已然在彩虹之上,放任着“川平风精,皓魄当空,清光满漾,近则两岸烟林,远则千山云林”的绚烂想象。
⑥我的腿就这样带着有些痴痴傻傻的我,蹬过轻滑脚背的溪流,走过将影子投射进水草间的白塔,安然在日光下人世的静好,一步步找寻着失落的记忆和曾经的纯美,如捧从文书卷在手,品甘饴在唇,只觉欢喜心生。
⑦到处都明晃晃的,恍惚着像是迷了路,我这是到了哪里?被潮涌般的背篓挤压包围着,满眼都是盛装的苗族妇人。她们如同定做好似的,同样的矮小干练,身着宽大的青色或深蓝色布衣,袖口和裤脚精细地绣着五彩花乌纹,头上缠着黑布包头。我茫然地转着圈,睁大了眼睛打量她们。而她们却全然不顾这外乡人的存在,带着主人的淡然,随手拿起衣裳在肩上对比着,与摊主计算价格,或灵巧地挪挪背带,将一块糖塞到背篓上哭闹的小嘴里。这不是记载于书上的旧梦吗?其实一切都还在行进着。无数的银光在眼前晃动,那黑缠头里的发髻别着银发钗,耳旁摇曳着银坠子,颈上萦绕着银项圈,手上的银手链随着身体的节奏叮叮作响。我在一处小摊儿停了下来,年轻的苗族妇人将一块青布铺在地上,同样颜色的布袋里放了土生的糯米、生姜和不知名的草药。她的手在布袋上忙碌着,手上戴满了各色戒指,有镂空出来的喜鹊,有尽情绽放的山花,还有绞丝花样下垂着的小小铃铛。这般美丽的手,也只有龙朱那样的美男子才能握住,才能在吹拂着花香的夜晚为她唱歌。见我总是傻傻盯着,她抿着嘴偷偷笑了,从身边口袋里掏出一个大橘子递给我。等我回过神来,便只见到了她远远的背影,似乎还有隐约的银铃之声传来。
⑧是夜,虹桥下,夺翠楼旁,借宿“沱江人家”。执意要那间靠水近的吊脚楼,房东奶奶引着我走下吱呀的木梯,悠悠地说着,“睡在水上是不好的,惹风湿,但年轻人喜欢那个味道。”
(选自《十月》2014年第2期,有删节)
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①、②自然段中,加点词“模糊”的具体含义。
答:
第②自然段中的“乡下人”,在文中具体指谁?请结合选文,概括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请自选角度,对第⑤自然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
简要概括第⑦自然段中年轻“苗族妇人”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作者在此细致描写这些湘西女子的用意。
答:

爱与孤独
①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爱的心灵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
②不止—位先贤指出,—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远没有人知道,绝对的孤独,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③交往为人性所必需,人生之常态,而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本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内容?
答: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蚯蚓
①蚯蚓是土壤动物最大的常见类群之一。它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可以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在土壤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
②蚯蚓可被认为是农业系统的一种资源,但是,蚯蚓的这些活动过程也不总是有利的: 比如蚯蚓将地表凋落物移走或埋入土中,蚓粪在地表的覆盖等都可能会增加水土流失;蚯蚓也可能传播杂草种子或动物病原菌。事实上,根据它们的自然生态作用,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合适的蚯蚓物种来为环境保护服务:利用蚯蚓来指示、监测土壤污染;利用蚯蚓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加速有机物质分解转化的功能来处理有机垃圾——蚯蚓分解处理;通过实验室或田间的生态毒理学试验来评价土壤中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甚至还可以利用蚯蚓过滤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蚯蚓富集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
③然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给土壤动物区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可能毁掉这一宝贵的自然财富。因此,保护蚯蚓,让它继续其在土壤中进行生物、物理和化学活动将有益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简要概括,蚯蚓为何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答:
“蚯蚓也可能传播杂草种子或动物病原菌”一句中,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

泥 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②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③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④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⑤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⑥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⑦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⑧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⑨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相对于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面,泥泞小道的确是肮脏的,作者起笔也说“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作者要写“泥泞”,为何开头花不少笔墨写雪?
赏析第②小节的划线句,并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
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
②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或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追悼会现场说起,是形;讲张思德烧炭,是事;沉痛哀悼,是情;为人民服务,是理;引司马迁的话,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是典。“五诀”俱全,如山立岸,沉稳雄健,生机勃勃。
③“文章五诀”说来简单,但它是基于平时对形、事、情、理的观察提炼和对知识典籍的积累运用。如太极拳的掤(bīnɡ)、捋、挤、按,京戏的唱、念、做、打,全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高手运笔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忽如霹雳闪电,忽如桃花流水。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作者的观点。
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