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议读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
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⑴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下面名言警句中能够作第④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
A.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
B.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
C.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郭沫若 |
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
第⑤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日报》2021年5月18日)
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各国发展时普遍都会遭遇的挑战,而且往往会同时出现。其带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回落。
从传统的人口学和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人口的减少几乎可以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画等号。但新的情况不太一样。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洋曾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类似问题,但人口数量并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均劳动生产率才是。即使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变化,只要平均每位劳动者所能制造出来的商品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也能保持增长。
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标。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提醒,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有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23.6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宁吉喆也提到,全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面对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5月12日)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以上。 |
B. |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情况来看,劳动人口的减少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
C. |
中国人口问题引起世界关注,日本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相似问题,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
D. |
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
(2)仔细阅读材料二,你从图表中读出哪些信息?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 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 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 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⑪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⑫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 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⑭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 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
⑮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释】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
B. |
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
C. |
第⑬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
D. |
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
(2)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3)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5)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6)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⑭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植物工厂
石东乔 冯锋
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枯竭,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传统农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
②因此,科学家们设想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把农业向上延伸。这源于植物生长的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利用这个原理,在适宜条件下,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等。
③这种植物工厂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被看成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调控,通过改变光照、调整"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调控。比如,生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仅需20天左右。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和营养,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④植物工厂需要多种先进设施,如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反馈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高精度地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研究发现,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光信号调节,在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质具有偏好性。比如,优化红光或远红光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开花数量和质量;而要想长出肥厚的绿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⑤没有土壤,植物"吃"什么?和田野生产不同,植物工厂要求洁净的栽培空间,甚至需要无菌培养室。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用营养液来"饲喂"植物。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很多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和运用。
⑥ 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可以想象,只要带上种子、水和营养物质,利用太阳能或其他清洁能源,就可生产出粮食、蔬菜和水果来,这不仅解决了"瓶颈期"问题,还能解决航海、航天、沙漠、极地等环境中的吃饭问题。
(《光明日报》,2020.12.10有删改)
(1)结合文本信息,给"植物工厂"下定义。
(2)第④段说明植物工厂里先进设施的重要,作者是如何说清楚的?
(3)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第⑥段"由此看来"在文中的作用。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植物工厂被看成是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说明其预示着农业的发展方向。 |
B. |
植物工厂可以自由调控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受外界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
C. |
第⑤段画线句生动有趣,其主要意思是不同的植物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 |
D. |
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得在荒漠、太空、航船、极地建立农场成为可能。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刚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 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选自《论勇敢》,有删改)
(1)文中孔子认为 、知者不惑、 是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 |
《狼》中屠户机智应对尾随他的两只狼,最后勇敢杀狼。 |
B. |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使秦王妥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
C. |
《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一行人智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纲。 |
D. |
《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 |
(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用勇"方面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种包谷的老人(节选)
何士光
①七月半,落溪坪的人们动手扳包谷。
②刘三老汉的包谷,是队长刘诚喜带了人去帮忙扳的。开始,只去了三个男子汉,以为一次就能担回来。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就连三十个汉子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在那包谷林旁边,刘诚喜他们惊愕得好一阵说不出话来。
③消息顿时传开了。这天下午,刘三老汉家的土坡简直像赶场,乡亲们都来帮忙、探望,临近黄昏的时候,包谷全扳回家了,满满的五十七挑。这些包谷晒干簸净之后,不下三千斤。从落溪坪这两年的收成来看,一家五口的收成大抵这样,可是,这却是刘三老汉一个人细心耕种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
④直到吃夜饭了,女人和娃娃老远地呼喊起来,人们才渐渐地散去。后来,过不了几天,这事也渐渐淡了下来。
⑤可是不久,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
⑥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油灯的光线静静地抖动着,透出来好些黑色的、一动不动的背影。后来的人进不去了,只好留在外面,留在那间黑暗的、砌着月牙形的灶台的屋子里低声地谈论。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挺了过来?好容易到了今天,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大家而去呢?不,不会的!
⑦刘三老汉的灰黑而补缀的帐子给撩起来,掖在枯黄的竹竿做成的床架上,隐隐地现出来蜡染的、蓝底上带着白色菱花的土布被单。他就躺在那儿,头枕在窄小的、长方形的枕头上,合着眼睛。
⑧刘诚喜俯下身呼唤他,也得不到一点回应。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一点也不像病了,不过是安歇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在蓝色的夜里宽余地睡过去。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像一个安详而亲切的睡梦,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
⑨这时候,落溪坪的木匠刘诚贵,一个四十来岁、脸长长的男子汉,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对刘三老汉病倒了尤其不相信。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
⑩"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具!"
⑪"嗯?"乡亲们不明白,有人问道:"做……家具?"
⑫"是呀,"木匠刘诚贵说,"三伯用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
⑬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是刘三老汉的小女儿,二十年前嫁到五十里外的七星场,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记挂着这回事?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刘三老汉是抹着眼泪望着她走的。可是,那是怎样的年成呢?那时连衣食都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子,自己也病着,靠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还顾得了这些?算来,翠娥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万分想不到,刘三老汉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
⑭这一来,队长刘诚喜也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着手交给他32块钱,托他还到乡信用社,不知道是哪一年欠的贷款;一个时常为刘三老汉挑水的后生,也跟着省悟了,说三公昨天还送给了他一只珍爱的鸟笼。大家都知道,那只鸟笼子牵连着一缕已逝的韶光……
⑮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
⑯"三伯,三伯!"
⑰"三公,三公!"
⑱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他依旧那样安详,仿佛他已经远远地去了,听见乡亲们呼唤,才又回过头来同大家再见上一面,说他总算活到了这一天,做完了自己的事情,该回去了……
⑲刘诚喜一见三伯睁了眼睛,连忙同乡亲们商量,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分头进行。不一会, 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⑳赶紧,赶紧!刘三老汉辛苦一生,还能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
(选自《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集》,有改动)
(1)小说依序讲述了刘三老汉的事,刻画出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刘三老汉做的事 |
形象特点 |
种包谷 |
① |
② |
慈爱尽责 |
③ |
信守承诺 |
赠送鸟笼 |
④ |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⑲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3)小说节选的部分写出了哪些"爱"?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这些"爱"的价值与意义。
[链接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