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游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③祗(zhī)命:奉命。之:往。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⑥矧(shěn):况且。⑦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2分﹚
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      ) ﹙2分﹚
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文章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可用险、惊、幻来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叙事简洁,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

简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                                                                      
本文“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作者借游“三游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
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注】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程深服之推:推行
B.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
C.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事:侍奉
D.凡所论列皆于世道切:切合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书赴告同学者
②军民集□数十万
③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

A.①于②然③所 B.①以②然③则
C.①于②者③则 D.①以②者③所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2)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吾道东矣”的佳话,思想家程颢望着自己学生杨时远去的背影又说出“吾道南矣”的名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程颢说这句话的心情和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堰,顾其属曰:“酂候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蜑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奏疏不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认可
B.监永城和籴:卖粮食
C.君行堰坏:损坏的、破坏的
D.就学问为善人稍:稍微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⑴瓮满辄出□焚之,未尝有所肯可
⑵至君特选□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⑶世之仕宦□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A.以因之 B.之为于
C.而以于 D.而因之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B.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C.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D.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都不谋而合。
B.许逖在海陵监任上运用的监管最厉害,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评价许逖“材能称于其官”,请用文中两个事例对其“才能”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刺后期,立斩以。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鸟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敞,未可用,弗听。鸟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空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十七年,帝姊秦晋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明年,帝复征夏国。惠自河南进,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侦候不远,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诸将成请备不,惠曰:“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数日,我军未营。候者报夏师至,惠方诘妄言罪,谅祚军从坂而下。惠与麾下不及甲而走。追者射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众。师还,以惠子慈氏奴殁于阵,诏释其罪。十九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杖上殿。辞章再上,乃许之,封魏国王。诏冬夏赴行在,参决疑议。清宁二年薨,年七十四,遗命家人薄葬。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阻卜酋长直刺后期,立斩以徇:当众宣布号令。
B.十七年,帝姊秦晋国长公主尚:高攀婚姻。
C.诸将咸请备不虞:料想。
D.诏赐肩舆入朝,杖上殿策:拄着。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B.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C.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D.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惠英勇善战,军律整肃。他随伯父征伐高丽,全力作战,打败高丽;后来进攻开京,因所辖部队纪律严整,被授官契丹行官都部署。
B.萧惠洞察时局,战宋首功。萧惠分析辽国与宋国的强弱格局,建议皇帝亲征宋国,自己与大兄弟率大军逼近宋国边境,迫使宋国割地增币请和。
C.萧惠移师西夏,智勇俱废。辽帝征伐西夏,萧惠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从黄河南进军,已人敌境,轻敌傲慢,险些被迫兵射死。
D.萧惠战败罪重,幸免逃责。他身为驸马都尉,与夏作战,判断战局有误,战败责任重大,但因儿子战死,皇帝下令免去其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处士,讳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人。处士颍悟绝人,博览负大志。不仕,不肯为词章之学。年十九,亲殁,挈家而南,隐于吴。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
其挈家而南也,尚有赀数千金,以交游济危难散去。邻舍—女子许字,夫贫,流于外。母将改聘之,女誓不从。处士闻之恻然。时仅余药肆—廛,立鬻金,寻其夫,赠使婚娶,而家益贫。
久之,西南大乱,民惶惑不聊生。处土乃入洞庭山,学益力。乱定,妻张氏旋卒。于是慨然欲徧历九州岛,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博采轶事,以益广其见闻,而质证其所学。初,故尚书徐健庵及其弟故大学士立斋两先生聘之,不就。至是归里,将付其子燮于其兄御史宾廷,徐又聘之乃就。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放,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而处士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傍通博考,浩浩无涯涘。尝从容谓余曰:“吾志若不就,他无所愿。但愿先子死耳.”予惊问故,曰:“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得子为吾传以传,复刚恨哉!”呜呼!生死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若处土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顾留京师四年,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庚午,复至吴,遂南游衡岳。因而归,方谋与同志结茅著书终老,乃不—年死矣。处士为人良易,负绝世之学,而虚衷常自下,诲人谆谆不倦。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
则然香代之,因眇—目。又折其左肱,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人无敢易之者,盖其心廓然大公,以天下为己任。使得志行乎时,建立当不在三代下。而竟溘然赍志以死也,岂不悲乎!死
之日,门弟子哀号擗踊不欲生,行路咨嗟涕演。予在京闻之,惊痛欲绝。召其子燮于天津,与友人敛金为位哭之,而使燮奔丧于吴。未几,遂得吉壤以葬,予不及铭其圹。己卯正月,过吴,始
—拜其墓,而流涕为之表。
呜呼!处士之心,天地所以不熄之心也。古圣贤以其心传于后,而古圣贤未尝死;天下有以处土之心为心者,处士又岂死哉?后之览者,尚其有感而兴焉。(节选自清·王源《刘处士墓表》)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家非所计:谋划,考虑
B.以广其见闻益:更加
C.有奇遇而不见用讫:最终,终究
D.人无敢之者易:轻视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挈家南,隐于吴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而予修明史,亦馆于徐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吾生平知己,舍子谁不嫁义郎体,往欲何云?
D.使得志行时其闻道也亦先

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
(2)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一目。
刘处士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列材料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8处)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轼《文与可画贯雪谷偃竹记》)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昔天下之网尝密,然奸伪萌起 ,其极,上下相遁(1),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2),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 ,而吏治烝烝 ,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3)坐之,及为收帑(4),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5),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注:(1)遁:欺瞒。(2)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意为无济于事。(3)同产:兄弟。(4)收帑(tǎ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5)悫(qüè):恭谨,诚实。
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也者也 B.也矣也 C.矣也者 D.也者者

对甲文划线句“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 ”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宽简治国的道理。

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