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5年2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材料2:苏联本身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在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条约集》
请回答:
根据材料1,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2,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二战后期美苏等国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人们这种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健康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战以后,美国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美国郊区功能的单一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汽车流量。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和郊区普遍采用分区规划制度,将不同功能的城市社区分开布局,使郊区不能步行上班和购物,必须乘坐私人汽车。由于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性特别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流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都急剧提高,从而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这些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严重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农作物、果树、森林等的生长,导致大量减产甚至死亡。由于美国人口向郊区的大举迁移,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郊区由于没有排污管道,家庭污水和粪便就不能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只能使用化粪池。化粪池的损坏和泛滥不仅污染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此外,公路、停车场等硬化面积急剧增多,汽车数量增多和使用量增大,因而,路面和停车场化学污染物质,比如汽油、防冻剂、铅、铜、镉等以及各种细菌增多,由于雨水的冲刷,这类污染物质被裹挟到江河湖泊之中,从而遣成水源污染。
郊区的蔓延不仅挤压着人类的活动空间,破坏了大自然的景观,直接导致了美国森林面积的缩减,而且还严重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威胁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居民社区和公路将野生动物的栖地进行了分割,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郊区蔓延所造成的水源污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由于城市和郊区的开发,不仅铲除了地面的植被,而且还把地面削平,再铺上沥青或水泥,雨水不经过植被吸收和地下渗透,没有遮拦地迅速排入溪流,在短时间内汇入江河,从而造成洪峰,导致洪灾。湿地、草地和森林等旷野的减少和郊区的蔓延在迅速地蚕食着沼泽和湿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填塞了溪流、沼泽,抬高了河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二战以后,开发商在山坡上大规模建筑住宅,由于在山坡上坡度陡峭,雨水流速特别迅速,因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有时甚至导致了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材料二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给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物种的多样性,破坏了自然美景,加重了自然灾害。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重重危机的今天,美国郊区的恶性发展无疑将加剧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这种考虑,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提倡恢复传统的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然而,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
——摘编自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环保局《蔓延的代价——城市边缘不同居民开发模式与经济成本》、凯德·本菲尔德等《曾今拥有绿地——城市蔓延是如何威胁美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组织》、亚当·罗姆《乡村里的推土机——郊区蔓延与美国环保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如何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简要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启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鸿章的评价具有多元化,他即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亦被称为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材料一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863年(同治2年)
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1871年(同治10年)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同治11年)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11月设轮船招商局
1880年(光绪6年)
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1889年(光绪15年)
致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议兴建芦汉铁路
1894年(光绪20年)
被赏戴了三眼花翎,因为黄海战败,又被拔去了三眼花翎
1895年(光绪21年)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8年(光绪24年)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1901年(光绪27年)
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

材料二李鸿章出仕为官时,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日衰决定了清政府不可能有平等的外交地位,只能是屈侮外交。对此,李鸿章一清二楚,……国力衰竭,非李鸿章一人所能左右,……必要时委屈将就忍小忿而图远谋,力保和局,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和出发点。
——方伟君:《试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活动》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要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却不一定能得到完美的结果;而有人从某种卑劣的目的出发,却不自觉地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种瓜得豆”,即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历史活动时,既要看到其在当时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所发生的影响;又不能完全忽视该历史人物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观动机。
—— 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与奠基人”。(6 分)
(2)根据材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就李鸿章“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这一观点阐述你的看法。(9 分)

(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再次谈到了关于对南越军事介入问题上的顾虑。他担心,此举将导致世界两大对立势力的交锋,并指出,越南的形势与朝鲜战争时完全不同。朝鲜战争时,敌人的入侵已相当明显,而这里的局势则尚未明朗……一九六一年晚些时候,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一万六千名美国军事顾问被陆续派往南越,以帮助其进行训练,与北越保持抗衡。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材料二在其它亚洲国家、以及在其它地区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重要国家的眼里,南越将不仅是对美国坚定性的一种考验,而且也是对美国处理“民族解放战争”能力的一种特殊考验。广而言之,任何一个在未来受到共产党人威胁的国家,也无疑会有理由怀疑,我们是否将会对他们负责到底。甚至,从理论上而言,即使在拉丁美洲那些偏远的地区,这一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九六五年七月,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即,到年底之前,十七万五千名美军将士将被派往南越。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材料三作为肯尼迪和约翰逊两任总统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参与了将美国拖入越南战争的各项政策的制定,以至于有人将这场战争称之为“麦克纳马拉的战争”。然而,30 年后,他却在自己的回忆录中颇具震撼地宣布:“错了,彻底的错了”……越战的决策者在20 世纪60 年代早期都没有料到,越战的结果在战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美国人痛苦和分歧的根源。
——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对越南内战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 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对越战反思的原因有哪些?(9 分)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国家是活生生的上帝。国家是人造物体,国家负责维持安全的秩序,保护订立契约。……人们将自己的权利一次性全部转让给国家,于是国家就成为拥有最高权力而存在。个人应绝对服从君主的绝对权威,以免产生冲突矛盾。法律和道德规范对主权者不应有任何限制。……主权者应该拥有的12 项权力。其中,包括臣民如果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臣民还必须心甘情愿地声明承认主权者的一切行为,如果反抗就可能被杀死。主权者还有权决定财产权问题等。主权者的权威是绝对而不容置疑的。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共同体,使人联合,并在联合中保持每个人的自由。这样, 人就放弃了天然的自由,而选择了约定的自由。出于理性的选择,人们交出自己的权利,通过订立契约,诉诸国家权力来解决彼此的冲突。它用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捍卫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每个人虽与众人结合,却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把个人的天赋权利转让给共同体,这种转让当然是有条件的,它的条件是:共同体应符合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国家的权力应符合公意,这样的共同体人民才能服从,人民服从共同体实际上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因为公意是按照人的理性原则确立的。如果每个人都按公意行动,就保证了个人的自由。自由是按自己的理性做事。国家的职责是执行公意,所以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 而主权便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统治权力。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霍布斯的主要观点。(5 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卢梭比霍布斯的进步之处(10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