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往往能够反映某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中国近代有一副对联:“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清末“预备立宪” | C.辛亥革命 | D.袁世凯复辟帝制 |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更趋实事求是的主要表现是()
A.经世致用思想 | B.君主批判思想 |
C.自由平等思想 | D.重农抑商思想 |
下列表述符合16世纪中后期时代特征的是( )
A.农耕文明的停滞与工业文明的兴起 |
B.民族危机的深重与瓜分狂潮的掀起 |
C.异端思想的微波与人文主义的巨澜 |
D.巩固旧制的中国与革命狂飙的西方 |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 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 |
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 D.欧洲古典主义音乐 |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文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
C.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
C.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