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菜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认为:“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两种或者三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所示: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今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材料
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
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