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体温计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 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 ;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萌萌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平时自己的衣物总是自己清洗,她发现用湿手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到手发烫,原因是洗衣粉溶于水(填“放热”或“吸热“)。生活用水在净化过程中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一般可以通过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阅读文字,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安全火柴的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
①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红磷燃烧;。
②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
③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④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C25H32),石蜡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3)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汽车发动机是将空气与汽油(设汽油主要成分为:C8H18)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良好的混合气,被吸入汽缸,经压缩后由高压放电点火燃烧而产生热能,高温高压的气体作用于活塞顶部,推动活塞作往复运动,从而产生动力,发动机再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经过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含有NO、CO等有害气体。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尾气中的NO是在发动机中高压放电或者高温的时候经过化合反应产生,试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 B.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
C.反应前后Co3O4质量改变 |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
③汽车尾气中的NO可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CO与N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其中单质为组成大气最多的一种成分,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A中标号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CO2,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_(填写装置序号),判断CO2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B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 。
(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地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用适当的语言或化学用语填空
(1)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具有。
(2)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别的原因是。
(3)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填序号)。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4)两个氮气分子(化学用语)(5)碳酸根离子(化学用语)
(6)C60是由 构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的原因。
(7)频发的雾霾天气催热了防PM2.5专用口罩的网上销售,医生指导晨练爱好者雾霾天最好待在家里,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常用的三种口罩孔径如下: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在100微米左右;②单层无纺布口罩在10微米左右;③N95专业口罩在0.1微米左右。则选择更有效的口罩是(填序号)。佩戴防PM2.5专用口罩的原理与操作的实验原理相同。
根据下图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里制取某种气体既可用装置A,也可以用装置B。分别写出用装置A和装置B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若用装置C收集这种气体,应从(填“a”、“b”)端进气。证明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什么?
(3)利用上述装置组合还可以制取其他气体。请你选择发生装置(填写对应字母,下同)和收集装置的进气端口连接制取一种气体,并写出制取的化学方程式。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电解水时,连接电源正极端和负极端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是x(忽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中H2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y,则xy(填“>”、“=”或“<”)。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其理论依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