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盂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愈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日:“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北史·柳庆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令就禁趣:立刻 |
B.多榜官门曰榜:张贴 |
C.实不敢爱死爱:吝惜 |
D.以旌吾过旌:表彰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①言毕,令笞杀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 |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1分)
岑文本①初仕萧铣②。江陵平,授秘书郎③,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时颜师古谙④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俄病卒矣。(选自刘肃《大唐新语》)
注释:①岑文本(595-645)。②萧铣(583~621),隋末起兵重立梁国号,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③“秘书郎”“校省”(检校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均为唐朝时的官职。④谙:熟练。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省李靖骤称其才(称赞) |
B.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 (降职远调) |
C.恐不与我同反(同“返”,返回) |
D.俄病卒矣(死)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于文诰,时无逮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其母怪而问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B.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C.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D.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下列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A.岑文本一直都在唐朝当官,并多次受到朝廷的奖赏。 |
B.岑文本当上中书侍郎,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不想让颜师古官复原职。 |
C.岑文本被提拔到中书令后反而感到忧虑,可见他不是狂妄自大的人。 |
D.综观全文,岑文本的后半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 |
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②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③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葬祭,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不识碑所识:认识 |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渥:深厚 |
C.英上疏待罪。宥不问宥:宽恕 |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居:过了 |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 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
B.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 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
C.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 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
D.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 |
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 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 |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 |
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所学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2分,共10分)
(1)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①;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②”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③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取材于《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①燔椔翳:烧掉直立和倒伏的枯木。 ②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③羽仪:《易•渐》中有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旧时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景常、元慧游 游:游览,游玩。 |
B.其丘曰“俟德之丘”俟:等候,等待。 |
C.而莫直其地直:通“值”,认识到……的价值。 |
D.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饫:饱,多。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他们登上高地向远处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 |
B.既成,愈请名之。 亭屋建成后,(王弘中)请求韩愈(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
C.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为了要送给那应得到它的人吧? |
D.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
他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佳境,又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 |
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德行。 |
C.王弘中已重新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 |
D.作品虽关涉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 |
《燕喜亭记》中说:“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意思是说,“王弘中的‘品德’,同他的‘所好之物’是协调一致的”。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作具体分析。(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
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请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①中:宫中。②橐饘:饭食。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④峙:储备。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拱憾之,四岁不迁憾:怪罪 |
B.乃间一御门间:抄小路 |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羡:羡慕 |
D.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枉:冤枉 |
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
①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②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
③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④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⑤公家事,乃画区畔耶⑥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公事以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
B.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允许;辞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
C.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皇上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译文:
(2)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