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聪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根据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对话,可以判断小明所看到是 像,这个像 (填“是”或“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
(2)他们确定了像的位置后,小聪拿出一只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离板后面移动观察到了蜡烛和像完全重合,说明 。
(3)他们开始实验时,把玻璃板摆放在水平桌面上,摆放的要求是 ,否则会出现的问题是 。
某小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先进行 。
(2)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甲、乙、丁、戊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 、 、 。由图甲和丁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 。
(3)以下选项中若 成立,则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A. |
|
B. |
|
C. |
|
(4)另一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 和 、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向下移动水平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 的示数逐渐 , 的示数逐渐 ,且 、 示数的变化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
(5)比较两种实验方案,改进后的优点是 (多选)
A. |
测力计 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
B. |
实验器材生活化,测力计固定、示数更稳定 |
C. |
能同步观察测力计 、 示数的变化 |
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源电压为 ,定值电阻 的阻值为 ,滑动变阻器 的最大阻值为 。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所示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2)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至 端的目的是 。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若电路仅有一处故障,故障是 。
(3)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数据如表。请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中把未标出的两个点描出来并画出 图像。
序号 |
1 |
2 |
3 |
4 |
5 |
电压 |
1.2 |
2.0 |
2.2 |
2.4 |
2.8 |
电流 |
0.12 |
0.20 |
0.22 |
0.24 |
0.28 |
分析图像可得: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若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用到阻值为 、 、 、 、 的电阻。将 的电阻换成 后,若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 不变,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端移动。换用 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 ,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选填"过大"或"过小" 。
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 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 。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选填" "或" " 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
木块的位置 |
保持不变 |
||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 个) |
1 |
2 |
3 |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 个) |
1 |
2 |
3 |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 (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
现准备自制一个最大阻值为 的滑动变阻器,要购买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需提前借助实验得知所用电阻丝的长度。可供选择的器材有:一段长为 的电阻丝样品(阻值在 之间,两端留有接线头),电压约为 的电源(电源电压不变),阻值为 的定值电阻 ,一个量程为 的电流表,一个量程为 的电压表,开关和导线若干。
请你合理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出制作变阻器的电阻丝长度 。要求:
(1)画出实验电路图(电阻丝用“”表示);
(2)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3)写出电阻丝长度 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若使如图1所示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调节。
(2)实验时,在已调平衡的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次数 |
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1 |
1.0 |
15.0 |
1.5 |
10.0 |
2 |
1.0 |
20.0 |
2.0 |
10.0 |
3 |
2.0 |
15.0 |
3.0 |
10.0 |
(3)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又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在杠杆水平平衡时:
①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 ,则此次实验中阻力 大小为 ,阻力臂 为 ; 取
②请你在图中画出动力 的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