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允许我们的外交政策受苏联国内政策的影响,有人认为,为了“帮助”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在军备控制谈判中做出让步,这种意见是彻头彻尾的胡说。
——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请回答:
(1) 尼克松认为,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不能受苏联国内政策的影响,其根据是什么?
(2)尼克松称对苏联的“让步”主张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其理由何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国内立宪派与革命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1906年是论战最为激烈的一年,立宪派代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必致亡国”,他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但他也认为中国可以渐行政治革命,但不能同时又搞社会革命,如果以土地国有作为平均地权的手段,势必危及民主政体的基础。梁启超指出如果违反以上两原则,则必会发生流血革命,会招来瓜分亡国的惨祸。即使不至亡国,也将产生内乱,群雄并起。即使以革命手段推翻了帝制,并不能保证就能自动建立起一个民主政府。而且也不能保证新建立的政府不会变成新的专制政府,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关于革命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民国初期的社会实际评价梁启超的思想。(7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8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会议上,欧洲的政治家们出台了迁就姑息的“绥靖政策”。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对希特勒的要求做出让步或者说纵容希特勒的时候,两国政府得到一个承诺,即希特勒会停止进一步的扩大德国领土的要求。他们的目标是保持欧洲和平,即使这种和平意味着做出巨大的让步。由于公众反对战争,法国和英国政府通过了慕尼黑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许多国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被大萧条分散注意力的国家对英国和法国持赞同态度。
然而希特勒拒绝接受慕尼黑协定的束缚。第二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当希特勒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绥靖政策的失败显而易见。——在这之前,约瑟夫·斯大林不相信英国和法国会跟他协同起来,共同击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尽管共产党和纳粹党存在很深的意识形态分歧,斯大林仍寻求与纳粹政权的和解,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外长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使世界感到震惊和愤慨。
——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绥靖政策”出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6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人、服装商和所有对这个国家主要制造商心存希望的人:
……羊毛粗疏机的使用扩大到利兹西南部约17英里的范围内,数量不小于170台。……4个工人在每台机器上工作12小时,夜以继日,即可取代8名工人工作一整天;因此,保守估计,每使用1台羊毛粗疏机,就有12名工人下岗;可以假设的是,其他厂区的所有机器数量,几乎等于西南部机器的数量,整整4000名工人因此而不得不另谋生计,如果未得到及时救助,则必须前往教区求助。只要每一个失业家庭有1个男孩做学徒,那么8000名工人将无法维持生计。
因此我们希望,人情可以促使那些有权的人去阻止使用这些机器,并尽己所能劝阻对人类非常不利的趋势。
但是这并非事情的全部,布匹所遭受的损害如此巨大,本应正面起绒,却没有起绒,而是羊毛脱落,最终布匹变得很薄。
此类弊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希望明智的人类,即那些不因利益而报以偏见的人们,一定得看到这一糟糕透顶的趋势,其结果必是人口减少,届时贸易低迷,而地产利益不会让你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最后消失殆尽。…… 由约瑟夫·合浦华斯,托马斯·罗布雷等代表成千上万的工人共同签署。
——《工人请愿书(1786)》,摘编自《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晚期英国的主要社会问题。(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人请愿书》。(7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材料二 新加坡政府为了保障高薪养廉政策的有效性,采取了如下的措施: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确保公务员的晋升较快;重视公务员的进修、培训;享有定期休假,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提高福利待遇。新加坡的廉政指数历年来都排在了世界前列,是世界著名的廉政政府之一。……1960年新加坡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防止贪污法》,之后陆续制定了《没收贪污所得法》《公务员惩戒条例》《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和《公务员指导守则》等法律,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严密、详细、具体、全面的特点,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新加坡的“高薪养廉’’配备有齐全的廉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廉洁的氛围。新加坡廉政教育,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新加坡对于公务员的监督还有健全的廉政监督网络,包括反贪污调查局的监督、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审计署的监督。除此之外,还有公民对于公务员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等监督方式并存,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曾英武《简述新加坡高薪养廉政策》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王朝推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新加坡较之我国雍正时期在养廉方面的主要进步,并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9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