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八条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第九条 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材料二 第二帝国18年间,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膨胀。他们凭借日趋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以前所未有的凌厉攻势重新提出了对政权的要求……
——让•马蒂耶《法国史》
材料三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共和制下法国议会有哪些权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议会拥有这样的权力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怎样的状况?
(3)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
作为新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同的参议院。……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材料四 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中国政治地理》47页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信息。
(2)材料二中“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指当时美国的什么制度?存在着什么弊端?后来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简要分析材料三的深远意义。
(4)上述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13分)阅读有关民主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尚书》
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材料三: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中华通史》
材料四:“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3)材料五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结果如何?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前一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诗中“四万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什么?
(4)材料四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
3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以下是新中国民主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A.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
B.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英、美、德三国的政体分别是什么? |
C.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秦朝、元朝是如何针对现实环境的变化设置相关制度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
D.材料四的示意图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请根据图中的序号写出合适的政治制度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