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对两国的状况叙述错误的是( )
A.印、巴两国经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 |
B.两国都保持着庞大的军费 |
C.先后以自卫的名义研制出核武器 |
D.两国关系已十分友好,不再有战争发生 |
“滞胀”是西方经济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造出的新词,它反映了战前从未发生过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下图中反映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前后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1947年底,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杨家沟会议上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A.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
C.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
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对他这样说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是()
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 |
B.其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
D.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 |
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
“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这一论述()
A.系统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
C.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
D.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