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材料表明李鸿章
| A.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 | 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 |
| 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 D.主张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 |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 B.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
|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
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 |
|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
|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
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 C.解放战争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