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
| 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 D.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
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什么观点有关
| A.君权神授 | B.三纲五常 | C.天人感应 | D.心外无物 |
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 A.要体贴他人 | B.应贵贱有序 | C.行政为本 | D.人际关系要和谐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 C.兼相爱、交相利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
|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 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