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式婚礼(图一)与新式文明婚礼(图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
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手工的生产方式,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白渠 | D.芍陂 |
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 |
C.封建统治者通过采取措施得以根本解决 | D.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
B.水利工程的兴修 |
C.战国时社会秩序的稳定 |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