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的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和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此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
|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
| C.主张民主共和,反对君主立宪 |
|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
|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
| 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
| 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
|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
下图反应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造成下列图中B处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一五”计划 |
| B.三大改造 |
| C.“多快好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 D.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