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 B.西安事变时期 |
| C.重庆谈判时期 | D.北平会谈时期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
|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
|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 |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
|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
|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
|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