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都反映了( )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
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 | 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 |
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 | 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 |
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反映出
A.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 | B.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 |
C.民族工业步履维艰 | D.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
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豢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
张载指出:“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这表明
A.世族门阀制度初步形成 | B.宗法概念扩至国家政权 |
C.宗族制度威胁中央集权 | D.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
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认为,“夫有(史)学而无(史)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簸,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下列选项属于史才的是
A.孔子用春秋笔法暗贬郑庄公 | B.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研究秦律 |
C.林则徐搜集当时各国的信息 | D.托克维尔对美国内战的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