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既是一种对外政策,又是一种双方对抗的手段,还是一种国际格局态势。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 A.杜鲁门主义柏林墙北约华约对峙 |
| B.雅尔塔体制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
| C.一边倒越南战争多极化格局 |
| D.马歇尔计划 “铁幕”演说欧盟与经互会 |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的需求,对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最准确的解读是()
|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
|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
|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
|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
|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新华日报》 |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
|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人名)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及)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材料表明()
| A.战国争霸冲击宗法制 | B.智果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
| C.智宣子主张立君以仁 | D.统治者极力维护分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