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统治形式。 ——恩格斯
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列宁
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 ——邓小平
(1)概括以上论断所揭示的主题。
(2)依据上述结论,以我国实行的政体为例,简要说明邓小平论述的正确性。
材料一: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在首都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实践中,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材料二: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近年来相继发生 “瘦肉精”、“彩色馒头”等事件,表明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严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受人尊敬的国家。但,同时也有人认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不可能协调发展。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有关知识,简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不可能协调发展”的观点。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12)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材料一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下面是我党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时间历程: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党对文化产业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的哪些知识?
材料二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交会对接成功,这是中国走向强大的有力标志,是中国人独立自主、勤学苦研、合作奋斗、勇攀高峰的又一历史性成就。但航天器在外太空运行,受大气阻力的影响,轨道会出现衰减,即偏离原轨道,这会影响后续任务。为此,在整个组合体运行期间,将实施两次轨道维持,使其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正常工作。
(2)依据所给材料信息,写出相关哲学道理。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局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则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结合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的哲学依据。
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出现日益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继2009年西南5省遭遇百年不见的大旱,2010年7月以来,南方多省又相继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形成大面积洪涝灾害,而刚进入初冬,东北地区便遭遇暴雪袭击,让人们防不胜防。从大旱、大涝到大雪,全国上下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心协力抗灾救灾。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在思考造成灾害的原因。旱、涝、雪的直接原因在于降水的多少,而大的气候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各种极端的气候事件。而灾害背后更有人祸因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利设施不足,各种应急不力等。灾害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工作意义重大。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