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1年通过的(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州的联盟,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以违抗邦联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有一定的自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高度集权的弊端。
材料三
美国联邦政府 |
||
国会 |
总统 |
最高法院 |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 分之一。 |
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 |
最高法院大法官共九名,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任职终身。 |
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它给美国发展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二,美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美国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哪种国家权力?这种权力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
(4)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简单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二……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长江流域的开发
材料一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二历史上荆江洪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
新石器时代至汉 |
汉至宋元 |
宋元后 |
历时 |
2300年 |
1400年 |
800年 |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
0.2米 |
2.3米 |
11. |
平均每年上升量 |
0. 0087厘米 |
0.164厘米 |
1.39厘米 |
材料三: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
唐代 |
宋朝(金)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年数 |
289 |
317 |
91 |
276 |
268 |
水灾次数 |
16![]() |
63 |
16 |
66 |
62 |
平均几年一次 |
18 |
5 |
5.6 |
4.1 |
4.2 |
——材料均选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以上材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4
分)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党派的赞成。——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
材料二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经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目录摘要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一、科学革命的根源 二、17世纪的新宇宙……
五、生物学革命,1850—1914年……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一、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时间开始
二、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
三、工业革命:第一阶段,1770—1870年
四、工业革命:第二阶段,1870—1914年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六、民族主义
七、自由主义
八、社会主义
材料二政治革命的实质是结束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由神注定的这种观念。人们不再认为政治高于人民,也不再认为人民在政府之下。政治革命有史以来首次在一个比城邦更大的规模上显示了政治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民众已经觉醒并行动起来,不仅参与了政治,而且把这看做作是自己固有的权利。
----选自《全球通史·第十二章·序言》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第十章“17世纪的新宇宙”、“生物学革命”和第十一章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标志性成就分别是什么?
(2)我们通常将启蒙运动视作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却将启蒙运动放在“政治革命”一章中论述。其理由是什么?
(3)按照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英国、美国、法国进行政治革命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三国完成政治革命的标志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完成政治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