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来说,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文化是国家的硬任务,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1年4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 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媒体、公众纷纷发表看法,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参与热情超过其他参与征集意见的法律,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物价和幸福息息相关。稳定物价是当务之急。2011年3月1 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查政府稳定物价和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工作情况,推动稳定物价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结合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述做法的政治生活依据。
材料: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联合国的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坚定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承诺和义务,增强互信,力促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依据材料运用国际关系的知识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10分)
1947年5月1日,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共同纲领》)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建国60多年来,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自治区从过去处于原始、半原始状态进入今天富裕、文明、进步的时代。 体现在民族自治区,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法规的权力;2010年少数民族地区的GDP总量突破3万3千亿人民币,是1978年的98倍。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到2010年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各民族人民更以主人身份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结合材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4分)
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运用政党有关知识,分析在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之时,“十二五”规划为什么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