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英国作为最早的现代化国家,其发展引领世界潮流,也给予各国经验借鉴。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在英国发生?……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都在阐述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英国率先走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革命……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1)材料一提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还有哪些?(5分)
材料二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是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竞增加了6倍多……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材料三 泰晤士河悲剧: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不幸沉没,造成640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遇难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1849年到1954年,滨河地区多次爆发霍乱,夺取了不下4万人生命。1858年,伦敦到处是硫化氢难闻的气味,以至于英国国会大厦的窗户都用浸过消毒剂的床单挡上了。
(2)根据材料二、三中,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哪两个突出的问题?
材料四
年份 |
世界贸易总值 |
英国(连同殖民地)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835 |
145 |
33.8(52.4) |
15 |
21 |
12.8 |
1870 |
374 |
91.8(140) |
45 |
42 |
34 |
(3)从材料四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近代化的变化?(3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二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指出材料一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二在曾国藩即将诞生200周年之际,凤凰出版社出版了曾国藩的日记真迹——《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作为“中国近代化之父”,面对着近代“发捻心腹之害”、俄国“肘腋之患”、英国“肢体之患”等诸多问题,曾国藩开近代风气之先,发起了洋务运动。其手书日记在内容上也为我们展示了有关洋务运动的全新画面。曾氏手书日记中亦是处处为我们展示了曾氏匡时救世的积极行动和主张。如他在同治元年五月初七的日记中写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船等俱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长技我皆有之……”。细细观读曾氏手书日记,其中关于洋务思想的史料比比皆是。
请回答:
(1)阿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你从中了解到的洋务思想是什么?洋务派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曾国藩等洋务派作了怎样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 回答: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百度网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前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请回答: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模式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列举英、 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