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目的是
A.推动农工运动的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 |
B.实现“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其田” |
C.达成“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 |
D.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财源” |
在洋务运动期间有一种观点:只要中国富强,外敌自敛手,中国自然获得民族独立。到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浪潮,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B.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陷 |
C.中国没有真正获得民族独立,没有富强的基础 |
D.中国的富强梦想遭到列强的破坏 |
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知名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军阀间割据混战 |
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省的商办小轮船公司几乎都采取这种做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依附外国资本 | B.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控制 |
C.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压制 | D.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利益一致 |
光绪二十一年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利权”;“振兴商务,为富强之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说明清政府采取了允许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 B.说明清政府已经突破“中体西用”的界限 |
C.反映了清政府对私营工商业态度变化的原因 |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外资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同自然经济的关系是()
A.互相依赖 | B.不同程度瓦解自然经济 |
C.继承发展 | D.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