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
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三: 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全球化影响。
(2)世界性网络,除了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之外,在1990年之后也明显地更加紧密。请从“技术的”和“政治的”方面说明这两个时间节点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的原因。
(3)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二战后初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重建全球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双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材料一中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3分)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2)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重庆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1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1)依据材料说明中美经贸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皇后”号商船能够从广州收购到哪些商品?试举两例。
材料2阅读下列图表

(2)根据材料五,回答1912—1919年间,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有什么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如何看待这一贸易状况?
材料2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注: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辰……(1972年该问时)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3)你认为“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的原因有哪些?“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何含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好在什么地方?“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的。
(5)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变化,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历史A.[选修1——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1641年12月1日递呈国王)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报复他们原来的自由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张,并指出其实质。
(2)材料二是如何说明“立法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盖赢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柳治徵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